正文 新聞傳播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探析(1 / 2)

新聞傳播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探析

教育管理

作者:李靜遠

摘要:新聞傳播專業是為國家新聞傳媒事業培養人才的學科,而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社會的飛速發展大大加強了對此類人才的需求量。但在目前,各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將幾乎全部精力都放在專業技能的提高上,而忽視了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這就導致了盡管社會需求量增多,但新聞類專業的就業率卻並未提高的現狀。要想改善這種局麵,就要加強素質教育的力度,特別是人文素質教育。這將成為新聞傳播專業麵臨的緊要挑戰。

關鍵詞:新聞傳播 人文素質 教育

人文素質是指人在人文方麵所具備的綜合素養以及達到的高度。人文素質教育就是經過後天的人類優秀文化的教育和在多種文化環境的影響之下,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心理品質的過程。新聞行業作為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樞紐,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隻有具備了深厚的人文底蘊,才能承擔起社會給予的重責。新聞工作者人文素質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所以,各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極其重要。本人根據多年經驗在此做出探析,望大家指正。

1. 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現狀及問題

為了滿足社會對新聞人才的需求,新聞傳播專業在教育模式並不完整的情況下,專業教育發展過快,將新聞教育轉變成了職能教育,忽略了新聞傳播專業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初衷。

1.1 忽略人文教育

各院校新聞專業一般的課程有采編與製作、大眾傳播、中國新聞傳播史、外國新聞傳播史、新聞職業道德與法規、廣播新聞實務、新聞綜合實務、編輯學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在培養新聞人才時極其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這本身沒有問題,但完全忽略人文素質教育,沒有開設相關課程,便造成了一個在人才培養上巨大的隱患。而過分的專業化教育,也會使學生不具備充足的內涵,進而導致其知識麵狹窄,最終不利於就業。

1.2 教育過程追求速成

國內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不僅課程類似,而且大都呈現出短期快速的特點。學生並沒有經過人文素質的累積,直接進入了專業課程的學習,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新聞工作的內涵,這並不利於學生接受專業知識,也很難具備新聞工作者該有的求異思維。並且專業課程幾乎平行開設,沒有層次和遞進,使學生的基礎不夠紮實,理解較為困難。這種情況在各高校普遍存在,使新聞傳播專業走上了專業速成的道路。

2. 儒家教育與新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的關係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在現在社會中,仁義禮智信對新聞傳播專業的人文素質教育也有極大的借鑒意義。現代的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還要根據時代的要求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內涵,這就要求學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

仁——培養學生的情懷。對於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來說,具有同情心,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能使他們學會關注人類的生命和尊嚴,在做采訪報道時能注入更多的情感,從人類最真實的一麵傳播新聞。

義——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要想成為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正確的社會觀價值觀世界觀,做到不屈從於富貴,不藐視貧賤,不膽怯於威武,敢於為底層人民伸張正義,敢於為不公平待遇呼籲,敢於為微小的真善美呐喊,發揮新聞傳播的最大魅力,為人民的真實利益做貢獻。

禮——培養學生遵守基本製度的意識。在中國古代社會,“禮”與“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在當代的新聞傳播事業上,“禮”就是要告誡人們做到遵紀守法,使學生具備自律的能力,並明白自律的重要性。

智——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勤於發掘的能力。說到底,“智”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和思考,擁有判斷是非正視對錯的能力,久而久之,使大膽質疑和勤思善辯成為一種習慣,進而成為一種人文秉性。另外,“智”還體現在博學的含義上,從事新聞工作更需要博覽群書,有強大的知識儲備,寫出報道出優秀的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