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英國經濟發展迅速,積累了足夠社會資本與經濟資本。關於霧霾問題的治理,英國采取了從高能耗產業向低能耗產業升級的辦法,實現低碳經濟。英國開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增加對於高端產品的生產,由工業內部轉向服務業。[2]也實現了霧霾的成功治理。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在霧霾問題上,低端經濟發揮著重要作用,低附加值的情況下生產同樣的商品需要耗費更多的能源和其他資源,排放更多的汙染。並且由於我國發展方式轉型的遲緩,加劇了霧霾的嚴重性。據統計,中國工業部門2011年耗能量達到246440.96萬噸標準煤,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約為71%。與英國相較,造成了中國的工業汙染嚴重,從而致使霧霾治理的任務更加艱巨。
技術。英國針對霧霾問題進行了各方麵的技術研發與推廣,實時監控空氣質量,及時公布監測結果。為此,英國建立了全國性的監測網絡,進行空氣中各種汙染物水平的測量,僅倫敦就有超過100個監測點。
中國則針對霧霾問題,進行了能源升級、能效提升和減少汙染的技術的研發。減少汙染的技術路徑主要包括各種選煤技術、除塵技術、碳捕獲技術、脫硫和脫硝技術等;但與英國相比較,由於中國的經濟發展有限而使這些技術及新能源的研發缺乏資金導致技術層麵的不足,並且即使取得技術成果也不能在中國大範圍的推廣運用。
城鎮化。英國是世界上最早推進城市化的國家,至19世紀晚期,英國70%的人口已經居住在城市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初步城鎮人口已經占總人口33%的國家。而英國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對於城鎮化的發展進行幹預,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保護城鎮環境,減少城鎮化帶來的霧霾問題,例如,英國為了減少城市廢氣排放,大力發展公共交通,70%的市民可以乘公交上下班,從規劃源頭減少出行距離和次數等。
中國自進行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也發展迅速。高速的城鎮化加重了大氣汙染。城鎮人口迅速膨脹,工業迅速發展,城鎮中生活與工業廢氣排放量明顯增加,導致大氣汙染加重。其中,大氣汙染的主要原因是工業廢氣的排放,據統計,我國工業廢氣排放量占廢氣排放總量的85%以上,與英國相較,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模式為粗放式發展,並且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以高耗能、高汙染為特征的發展模式。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地形與氣象。英國處於歐洲西部,大西洋東岸,終年受西風和海洋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濕潤,屬溫帶海洋性氣候,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而潮濕和陰冷的空氣則易引發大霧,因為當大氣中濕度較大時,懸浮於空中的顆粒物吸附凝聚水汽形成霧。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且呈階梯狀分布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大大地提升了東部地區的濕度。因此,與英國的濕潤氣候相比較,中國濕度較低的空氣更易形成霧霾天氣。並且由於中國的內陸地區靠近西北、蒙古和中亞,各種顆粒物有了充足的來源——沙漠化地區遠距離輸送的沙塵以及本地裸露地表造成的揚塵。總之,與英國的條件相較,中國的霧霾治理既有優勢又有劣勢,因此我們要學會揚長避短,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治理霧霾,還祖國一片藍天。
2.霧霾治理的未來發展
通過分析中英兩國的霧霾治理條件差異,作者提出幾條關於霧霾治理的思考:第一,培養環境保護意識,更好地約束人們的行為。霧霾問題的本質就在於人的活動,要治理霧霾,就要樹立、培養、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例如使人們自覺降低汙染排放、使用環保設備等,這樣就能給大氣一個自我修複的時間,從根本上治理霧霾;
第二,開發新型環保能源技術,將我國的粗放式高耗能經濟發展方式逐步轉變為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開發新型環保能源,諸如太陽能、風能、核能等,自然不會造成很大的大氣汙染;
第三,加強製度建設,懲治大氣汙染行為。為對工業企業汙染排放行為進行約束,政府應該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抵製企業的不法行為,加強公眾的監督,開設公眾監督的渠道和平台,對其進行全麵的監督,從而對環境進行全麵的保護。
隨著霧霾狀況的不斷惡化,霧霾指標已一步一步擠到國家重大災害事件處理的緊急線上。需要各界積極為霧霾的治理獻計獻策,更需要政府和民眾的長期努力才能實現。
參考文獻:
[1] 戴星翼. 論霧霾治理與發展轉型 [J].探索與爭鳴,2013(12).
[2] 張孝德. 從倫敦到北京 中英霧霾治理的比較與反思[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