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麻痹官軍,李自成的軍師牛金星找人刻了一座高達三丈的巨大石碑,用鮮血寫下戰書立在兩軍陣前,約定日期同官軍決戰,以此牽拌官軍。
官軍有雨淋沒飯吃,情緒開始浮燥起來,孫傳庭無奈之下,隻好命令河南總兵陳永福留守軍營,他自己統率嫡係陝西官軍分路回師打通糧道。
陳永福部下的軍卒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看到陝西官軍主力“向北撤退”,還以為他們是被陣前的巨大石碑嚇破膽逃跑了。
主力部隊逃跑了,自己卻被留下來忍饑挨餓充當替死鬼,陳永福部下的軍卒都憤憤不平,也都跟在陝西官軍後麵“撤退”。
陳永福同樣是一介書生,而且聽到闖王兩個字就心驚肉跳。看見自己的軍卒“主動撤退”,他幹脆順水推舟撤退下去,一時間陣腳大亂。
民軍乘機發起進攻,官軍全線崩潰。等到孫傳庭緩過神來調頭迎戰民軍,一切都太晚了。
凡是妻兒被殺的民軍將士,現在都是怒火中燒,殺死眼前的屠城凶手成為唯一的信念。
加上李岩、宋獻策等人派人四處宣揚孫傳庭在唐縣大屠殺的“豐功偉績”,結果參加戰鬥的就不僅僅是闖王大軍,衝在第一線的三十多萬人,全部都是剛剛彙集起來的流民。
這樣一來,李自成發起的決死反擊戰,第一重是彙集起來的三十多萬饑民,第二重是八萬步兵,第三重是五萬輕騎兵,第四重是精銳騎兵六萬人,第五重是家屬十二萬餘人。
報仇雪恨,奮勇爭先;前仆後繼,悍不畏死。說的就是這個時候的闖王大軍。
官軍攻破了民軍前三重戰陣,與第四重戰陣的精銳騎兵相持不下。
敵我雙方鏖戰中,白廣恩部火車營因為笨重,在圍攻中首先招架不住而潰敗。
火車營的潰敗引發連鎖反應,騎兵也招架不住逃跑。戰場形勢瞬間發生巨變,由雙方互相廝殺變為一方追殺另一方。
民軍老弱婦孺傾巢而出,一路窮追不舍,一日一夜追殺四百餘裏,收複了所有失去的地盤。
這一戰,官軍直接戰死四萬餘人,臨陣投降七萬餘人,剩下的人四散而逃,損失兵器輜重數十萬。
孫傳庭費盡心機拚湊起來的十五萬大軍,眨眼之間由勝轉敗,全軍覆沒。
為期兩個月的一場大戰,崇禎皇帝僅有的“一副家當”損失殆盡,成了待宰的羔羊。
李自成闖字大旗三十六營的戰略問題也迎刃而解:趁勝擴大戰果,一鼓作氣奪取關中。宛若風卷殘雲一般,就像順手牽羊一樣簡單。
十月,民軍攻陷潼關,孫傳庭死於亂軍之中。民軍長驅直入,一路克捷,很快就包圍了長安城。
十一日,長安城守將王根子打開城門投降,秦王朱存樞被活捉,陝西巡撫馮師孔等人自殺身亡。
占領陝西後,李自成兵分三路追剿官軍殘餘勢力,肅清陝北並收取西北固原、寧夏、甘肅三邊軍事重鎮。
官軍將領白廣恩、高汝利、左光先、陳永福等人先後投降,孫傳庭耗盡崇禎皇帝最後財富組建的“火車營”,全部變成了闖王李自成的戰利品,精銳部隊也從剛開始的二十多萬人變成了五十萬大軍。
到崇禎十六年底,闖王李自成已經全部占領西北各重鎮,把明朝二百多年來的傳統軍事基地,變成了自己的大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