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人類數千年曆史,有很多帶有規律性的東西。
凡是梟雄之輩,肯定不甘於寂寞。
不甘於寂寞的人,肯定就要弄出很多事來。
在發達之前,他做的最後一件事,那肯定是鋌而走險。
鋌而走險隻有兩個結果:
成則王,想盡榮華富貴;
敗則寇,砍頭抄家滅族。
熊儲,並不是梟雄之輩。
熊儲被抄家滅族並不是他自己的責任,而是因為他出生在帝王之家。
建文帝朱允炆也不是梟雄之輩,隻不過太祖皇帝朱元璋要他繼位當皇帝而已。
結果碰到了一個梟雄之輩的四叔朱棣,朱棣就是一代梟雄。
既然是一代梟雄,朱棣注定就要鋌而走險。
但是他賭贏了,所以當了皇帝。
而原本的皇帝朱允炆變成了流寇,所以就要接受砍頭抄家滅族的厄運。
當然,曆史上肯定不光朱棣一個梟雄之輩,其實還有很多。
王莽、劉秀都是梟雄之輩,後來的曹操、孫堅、劉備、袁紹也是梟雄之輩。
既然梟雄之輩永遠不會隻有一個,那就會層出不窮。
熊儲不是梟雄之輩,所以他的骨子裏就沒有鋌而走險的因子。
熊儲寧願當一個小殺手,也不願意鋌而走險。
熊儲本身不具備梟雄之輩的潛質,也並不知道梟雄之輩是個什麼概念。
不知道梟雄之輩是個什麼概念,並不妨礙熊儲碰到梟雄之輩。
不是碰到一個,而是一下子碰到了兩個。
這兩個梟雄之輩,正是耶裏察台和蒲昌年。
這兩個家夥前來拜訪熊儲,純粹就是假公濟私。
明麵上的任務,就是要回粆圖台吉的那個百人隊,但這不是主要的。
這兩個家夥真正的目的,就是要鋌而走險。
因為想鋌而走險,所以蒲昌年才說要在這裏幹一件大事,還問熊儲有沒有興趣。
熊儲從來沒有準備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更不要說鋌而走險了,所以對於蒲昌年的說辭沒有什麼興趣。
但是無賴軍師萬練,他就具有梟雄之輩的潛質,對於幹大事有極大的興趣。
“不知道少莊主所說的大事,究竟指的是什麼。”萬練微微一笑:“我們莊主一向安於現實,並不是一個極端冒進的人。但這並不影響他關心大事,比如少莊主所說的大事究竟有多大呢?”
熊儲本來沒有做聲,就表示自己對於所謂的大事並不關心,或者說根本沒興趣。
但是因為無賴軍師萬練在場,結果喧賓奪主代表自己表態了。
熊儲突然想起來,自己的這個無賴軍師從來就是不怕禍大,隻怨事小之輩。
現在蒲昌年說要幹大事,熊儲覺得讓萬練參加會見,可能是一個很糟糕的決定。
非常奇怪的是,萬練表示想聽聽究竟是什麼大事,結果開口說話的並不是蒲昌年,而是沒有作聲的耶裏察台:“萬師爺,在說大事之前,我想先和熊大俠說點兒小事。”
“哦?”萬練有些奇怪:“不知道是何小事,讓少國師如此慎重?”
耶裏察台嘴巴裏說是小事,但是臉上的表情,分明透露出他所說的小事,肯定比大事還要大。
果然不錯,耶裏察台一開口就是大事:“是這樣的,前年冬天我見到了兩位老人家,當時並不知道他們究竟是誰。但是今天看見了熊大俠,我才知道那兩位老人家就有很大的關係了,因為他們就是望氣散人和上清仙姑。”
如果說是別的什麼“小事”,熊儲肯定不會關心,但是耶裏察台一開口就說到了望氣散人和上清仙姑身上,想不關心都不行了。
望氣散人是自己的師傅,上清仙姑是自己的師叔。
自己這一次破關而出來到塞外,其實就一個目的:尋找自己的師傅,搞清楚所有的來龍去脈,然後決定今後應該怎麼辦。
“那兩位老人家都是舉世無匹的絕頂高手,他們當然不會找我,而是要找我的師傅。”耶裏察台盯著自己手中的酒杯,語氣非常平緩:“他們三位老人家,有六十多年的交情存在,不是我這個小字輩所能關心的。”
熊儲當然知道,耶裏察台的師傅,就是“陰山六十年之約”的當事人之一:耶律望,林丹汗的上一任國師。
望氣散人緊急北上,就是要找耶律望,準備阻止他南下入關生事。
耶裏察台沒有停止自己的敘述:“其實望氣散人和上清仙姑他們都搞錯了,我的師傅前年初就已經不是林丹汗的國師了,當然不可能違背當年的約定入關生事。我師父突然入關,是因為發生了另外一件事情。”
熊儲的心髒一下子收緊了,不由自主的問道:“什麼事情?”
耶裏察台抬頭看了熊儲一眼:“其實也很簡單,我師父偶然得知了三百年前昆侖女俠羅西公主的某些消息。這個消息是從喀爾喀部落傳出來的,因為他們和羅刹國(指俄羅斯沙皇)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