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4年前,在非洲修鐵路的中國人(3 / 3)

歸國前的興奮和回家後的失落

1975年10月22日,鐵路全線開始試運營。1976年7月23日,正式通車。從勘探到竣工整整花了10個年頭。

在通車儀式那天,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孫建親往參加通車剪彩。時任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對外經濟聯絡部部長、黨組書記方毅現場宣布由中國政府提供的9.88億元無息貸款30年還清,實際造價費用是10.06億元,超支部分,由中國政府承擔。

現場頓時掌聲雷動。免去債務,黑人兄弟是發自內心高興。中國援建工人也發自內心高興——祖國,真是一個極其強大的泱泱大國,覺得這才是一個負責“大國”的形象!

在援建坦讚鐵路的過程中,方毅曾多次前往坦桑尼亞視察。

陳述煥還回憶說,方毅最後一次去坦桑尼亞時,鐵路已經基本建成,很多工人已經回國。方毅接見中方人員時說,我是來給孫建副總理打前站的。

每位老人都告訴記者,無論是工作期限屆滿輪換回國,還是鐵路開通後最後的撤離,都說不說清楚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在黑人兄弟眼中,這些正值大好年齡的中國人,竟能兩年不回家,和自己的妻子、子女長期隔絕,簡直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似乎也是念及職工的辛苦付出,廠長特批每個人可以用馬口鐵打製一隻鐵箱,便於帶東西回家。

記者親眼見到這隻上個世紀70年代由工人自己手工打製的鐵皮箱子,馬口鐵是英國進口的,經曆了40年的風風雨雨,依舊不生鏽,不腐蝕,照樣在使用。

劉德貴告訴記者,對於大多車工、鉗工出身的工人來說,造個鐵皮箱子,簡直是小菜一碟,領導發話沒幾天,每個人都有一隻精美的鐵皮箱子。

箱子有了,再往裏麵裝滿回家的豐盛物品:白糖、花生、上海產的“的確良”、滌卡,產地都是中國。當地商店中還有上海產“永久”、天津產“飛鴿”牌自行車,折合人民幣90元一輛,不用憑票,敞開供應,應有盡有。

除此之外,上海產的“大白兔”奶糖是每個人的回家必備品。這些東西,當時國內幾乎是無法購買得到,或者需要“憑票”購買,而找票本身就是件麻煩事。

臨回國前,終於可以去當地商場轉轉,商品琳琅滿目,以歐洲貨居多,來自中國的多為上海貨。

歸國了,回家了。還是那條船,還是那條路線,還是在新加坡停靠,還是走馬六甲海峽,還是在廣州黃埔碼頭上岸。

鐵路係統員工出國援建,又集體回國,幾個因素加在一起,鐵路部門特地加掛了車廂,成為回鄉“專列”。

列車抵達成都,中鐵二局職工穿著統一製服出站,領導講話後,七百多天未相見的妻子們隻是走上前,接過自己丈夫帶回的包裹和鐵皮箱。久別的夫妻別說沒有接吻、擁抱,連簡單的握手都不曾發生。望著別離兩年的丈夫,妻子們雖然沒有喃喃的柔情蜜語,但表情中還是夾帶著歡喜,她們都明白一點,男人箱子裏帶回的,是家裏最近一段時間內餐桌上豐盛的食品,幼小的娃娃們在這期間將不會再為如此難以下咽的飯菜而哭鬧。

這些,就是幸福!

雖然大家不是一批回來的,唐玉海、季永林、劉德貴、張宗榮告訴記者,從成都火車站出來後,每個人的心情都是一樣的——莫名的非常失落,究竟是為什麼,都說不清楚。隻是過了四十多年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們才恍然大悟——因為從成都下火車那一刻起,兩年時光的衣食無憂的日子將不複存在,等待他們的,將繼續是清貧的日子和沒有任何激情的生活。

時至今日,劉德貴老人最大的心願就是有人能讚助他們重回非洲,44年過去了,那條遙遠的鐵路依然不時在他腦海盤旋。他很想知道,自己當年修建的鐵路現在運轉如何,那些黑人工友過得怎麼樣。

他想念那裏的一切。

(源自《南方人物周刊》)

援建坦讚鐵路,從最初的勘探到最後竣工,整整花了十年,實際造價也一增再增。中國為此投入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64名中國員工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黑人兄弟眼中,這些正值大好年齡的中國人,竟能兩年不回家,和自己的妻子、子女長期隔絕,簡直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