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還要琢磨下腹心(三)(2 / 3)

衛武大聲叫好,“如此,足兵已解決矣。山藤所在多有,即便須去他國收購,亦不費事。一婦人一月若製10具,我薛國婦人上萬。如此我國皆甲士矣。”

薛離趕緊指出藤甲的缺點:“此藤甲怕火箭。”

衛武命試以火箭。

果然火箭射中後,不一會,藤甲就被點著,然後猛然躥出火頭……

衛武沉吟了一會,說道:“幾年內無妨。火箭射中,一般射不牢,隨手即可拔去。隻是怕攢射,來不及拔——不過幾年內我們不用擔心,除了我們要增加弓弩手,其他軍隊沒這麼多弓弩——增加弓手需要訓練;弩,目前隻有我們有。”

薛離想了想,也點頭承認。而且薛離心說,真要有幾年時間,也不怕了。要麼上鐵甲;要麼等船隊建成,挖點菱鎂礦回來,分別燒點輕燒、重燒菱鎂礦。染衣服不掉色,又是一種好貨物。

除了船帆,還可以順便染點“火浣布”,作為扔火裏不燃的寶物獻給王室,肯定能換不少東西回來。

到時候加進染料裏,把藤甲刷一遍就不怕火了。

******

然後西門侗提醒衛武,注意一下童軍旅的矛。並提起一柄矛,刺向還掛在草人上的皮甲,矛應聲而入,如刺草一般輕鬆。

衛武再命提一豕(豬)⑥來,西門侗隨手一刺,盡根而入。再隨手一拔,輕若無物。而創口血流如注。

衛武是行家啊,眼睛發亮,連呼“利器、利器”,搶過矛來,一刺一拔,也是渾若無物的感覺。西門侗跟衛武解釋:“此物少君名之曰‘四棱刺’。”

衛武表揚道:“此乃利器。刺得輕鬆,拔得痛快,放血也凶,一刺之後,敵手當即軟倒,無力再反抗矣。”

薛離朝衛武豎起一根大拇指:專家啊。

蒙洽笑眯眯,對衛武道:“如此,足兵解決大半,也就剩下生產的問題了。”

衛武點頭,“上卿,足固也已解決大半,後麵主要就是建設的事情了。”

衛武順手取了支箭在地上畫了一個方,同時邀請蒙洽和眾人觀看,解說道:“執政,我薛國國小,越過邊境就快到國都了,所以,足固,主要就是增修國都的城防。”

眾人稱是。蒙洽也點頭。

衛武繼續解釋說,“邊境堡壘也要修,隻要是起個警戒的作用,所以在邊境四角和四邊中間各修一個小堡就行,戰時警戒,平時防盜。”在方形的四角和每邊中間各畫了一個小方框,表示堡壘。

然後在中間畫了一個大方框,表示國都。衛武用箭頭點點堡壘,說道:“我薛國國土狹小,四邊有警,各堡鳴鍾即可。”在對角線與國都之間,四邊與國都之間,又各劃了幾個小框,表示是鍾樓。同時在各邊的中線,原來到國都的十字大道沿線,戳了一些小點,“大道沿線的水井房,也各擴建一個鍾樓,如此,瞬息之間,警訊即可到達國都。”

“這些小鍾樓就安排在各裏司長⑦家。我們也不必派士兵駐守,鄉兵或各家的家兵即可。”

衛武畫了個圓形碉樓的樣子,以碉樓為角,畫了個小方型,“邊境的堡壘我們派駐士兵,不用多,每個堡壘駐一兩(原三十人,現五十人),院內養些馬,一旦有警,鳴鍾示警,派出先馬(騎手)向後傳訊,點燃堡頂的烽燧,拉起境壕(邊境本來就挖了壕溝,薛國內有三重壕溝)的吊橋,拉出軘車阻塞道路就好。然後士兵也不必出戰,退入堡中固守,用弓弩殺敵就可。”

邊界八堡,共派駐八個兩的士兵,二個卒(五卒為一旅)。

衛武又重新畫了一個四方形:“那麼主要就是國都的防禦。現在各國都城都是方形,”衛武用箭頭指指剛畫的方框,“而方陣是利攻不利守的,所以國都城牆不能再修成方形。”方陣利攻不利守的道理大家都懂,所以眾人都點頭表示讚同。

衛武對著薛離然後笑道:“我還是看了少君在工坊做得鋸齒,才發現以前修城都修錯了。”衛武在方框的一個邊上一指,“各位請看,以前城牆四方,敵攻一點,隻當我一點,其餘人隻能看著。”

然後畫了兩個放大的鋸齒,一指兩個三角形的鋸齒,“現在,無論敵攻我哪一點,均受我三麵打擊,每次交手,我三倍於敵不說,敵尚需同時防禦三麵,哪能防得過來?攻城時,能防禦住正麵就算很不錯了。”眾人大讚。

“但是國都畢竟不是軍事堡壘,不能全是三角,所以我們不妨在國都外圍修建新城牆。修成這樣,”衛武在方框外麵畫了個六邊形。“現在我們的強弩已經可以射到三百步,新城牆就在原城牆外三百步左右,斜邊最遠不超過五百步,一旦敵人入城,隻要外城牆上還有士兵,內外夾擊,已經入城的敵兵,必將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