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一天的過頭,村子還是那個村子。春種秋收一個永遠不變的輪回。變得隻有年紀。陳貴這年15歲。新一年最值得陳貴高興的事就是終於有自己的房子了。不再寄住在哪個四家人共同生活的三間房子裏。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四戶人家生活在一起,難免有些摩擦,口角之類的事情發生。房子本來就不大,四家的人都在成長。孩子們逐漸都大了。避免不了的誤會總是發生。每日裏吵吵鬧鬧。爭論不休。陳貴家一個老人,一個瘋子,兩個孩子自然成了弱勢群體。備受了幾年煎熬下來,陳貴終決定要搬出去。搬離這個爭鬥不休的大院。在和外公的一番討論下。外公被這個外孫說服了。外公長歎一口氣說道“你要搬,就搬吧。我年紀大了,管不了許多了。可是家裏實在沒有蓋房子的錢啊?房子你又怎麼蓋呢?”
一家人都在為陳貴蓋房子這個決定憂愁著。陳貴是急性子,一根筋,他要是認準的。沒人能夠改變。首先向村委會提出了申請,說明了情況。陳貴家算是村子裏最困難的。在村大隊開會的探討下,很快就給陳貴家批了一塊地。不算大,蓋兩間房那麼大的麵積。這在陳貴的眼裏足夠了。白天繼續幹著活,掙著工分。晚上推土墊房場。一幹就是半夜。仗著年輕,很快兩角房的房場墊好了。陳貴開始了蓋房子的程序。村小隊打糧下來的亂草沫子推到家裏和泥。碎草拌在泥土裏有著抗拉伸的作用。陳貴要蓋兩間泥土房。村子裏陳貴所在的小隊長四個好人,看到後對陳貴說,泥土房不堅固。你蓋一回就老磅點。還是拉些磚吧。拉磚是要花錢的。陳貴家可拿不出這多餘的錢財。陳貴沒有同意。後來隊長看陳貴這個樣子也實在是可憐。向村裏請示後小隊出的手續買的磚。事後陳貴再慢慢用工分往下扣。小隊裏還出了馬車,人力來幫助陳貴。陳貴很是高興。買青磚太貴。回來買了便宜一點的白水泥磚。一車一車的拉了回來。人多力量大,大夥幫著蓋房子。陳貴高興極了。中午給大家炒的大蔥。那時候也實在沒有別的菜了。大蔥有的吃真的是肯不錯了。中午大家休息的時候,陳貴把外公收藏的書《聊齋誌異》拿出來給大夥看。陳貴沒有文化,又生活在哪個窮苦的時期,對這些書事不精心的。房子蓋完夠。一整套的《聊齋誌異》也就沒有了。若幹年後聊齋電視劇上演了。陳貴的兒子吃著爸爸炒的大蔥看著電視劇。不得不說陳貴炒的大蔥是絕對好吃的。一部聊齋電視劇陳貴陪著兒子從頭看到尾。孩子看的靜靜有味。陳貴卻說有的地方拍的和書上不符合。而且電視劇的內容還不全。兒子問道位什麼,你又是怎麼知道的。陳貴笑著“一整部我都看過。有的字不認識,外公會給講。”兒子往往會說道“你的外公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