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一大趟的瓦房,很長,很長。陳曉就在這裏讀書。村子裏的小朋友都在這座房子學習,識字。是有陳貴在小隊裏幹活,因為外公的年紀大了,他才是這個家的勞動力。他知道他要堅強,不能倒下。他倒下了,外公怎麼辦,媽媽怎麼辦。妹妹怎麼辦。掩藏著內心的淚水,揮舞著有力的臂膀繼續奮鬥著。教室裏朗朗的讀書聲已經和他沒有關係了。他能做的隻有幹活。掙更多的工分,來維持一個家的溫飽。
“叮鈴鈴,叮鈴鈴。”學校放學了。孩子們一窩風的跑了出來。童年真的很好。三五成群,倆倆結對的走在放學的路上。有的一路奔跑,有的打打鬧鬧。有的急急忙忙往家裏趕。路上你會發現有兩個女孩做的和別人不一樣。她們在檢垃圾。沒錯,是能燒火的垃圾。什麼膠皮啊,鞋底啊,樹枝啊,等等能燒火用的都在撿。一個就是陳曉。而另一個是住在陳曉北炕的雅芳。她叫劉雅芳和陳曉同歲,是後搬來的。家鄉遭了水災。她的母親帶她逃難來到了這裏。被好心人收留了。便住了下來。雅芳家也很苦。和陳曉又住在一個屋裏。關係特別的好。每天一同上學,一同放學。一起撿柴火,一起玩耍。每天都是這樣。一路撿到家,放下撿來的柴火和所謂的書包。還要去河邊割草。割回來曬幹,就能當材燒了。割下的草是很沉的,必須要背回家晾幹。如果等幹了再背回家,也許就丟掉了。一對苦命的姐妹每天完成著重複的事情,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從來沒有間斷。每天隻有加快速度幹完這些活,才能抽出時間來玩耍。哪個年代隻有有錢的人家才能按上電。多數人家還都是煤油燈。夜是漫長的,可哪個年代的孩子是快樂的。沒人會笑話誰穿的破,穿的不好。在一起玩的都是夥伴。一大群的孩子在道上奔跑著。土路,坑坑包包,崎嶇不平。天熱的時候,塵土飛揚是常有的是。下雨的時候。弄一身的泥水這是正常的。無論是什麼天氣。都擋不住孩子的那顆不滅的童心。
很快秋天來了,農村裏最為農忙的季節來了。家家戶戶每天都早早的來到小隊。在隊長的帶領下搶秋收。活是很累。可每個人都綻放出喜悅的神情,秋收後,就要分糧了。也意味著冬天就要來了。小隊裏就要放假了。看看一片片的高粱。一片片的玉米。還有一片片的黃豆。真如麥的海洋一般。看著那些人揮舞著鐮刀,賣力的收著。在看一輛輛的馬車。把收秋收下來的果實拉到場院進行晾曬。場院很大。哪個時候幾乎每個村子都有。很大,很平的的一個地方。專門用來打糧用的。糧食要曬幹才能從植物本身?身體上打下來。白天大家都要輪流的晾曬這些糧食。夜晚要安排人輪流的值班,打更。如果天氣不好,就要用塑料布把糧食給遮擋好。如果遇水淋濕了,會發黴的。這糧食可是老百姓一年的辛苦啊。“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憫農》充分寫出了老百姓的心聲。每一粒的糧食都是用汗水所換來的。
這一日中午十分,轟隆隆,轟隆隆,外麵雷聲大振。一場急雨卿然而下。大家顧不得吃飯急忙跑向場院,蓋糧食。陳貴也不例外。剛端起飯碗的他還沒來得及吃,就往出跑。本來就破了的鞋,由於他跑的急,一出門就絆倒了,鞋壞了。幹脆脫了破鞋,光著腳跑了出去。鞋隻能等回來再修了。家裏也找不到第二雙了。土路上是什麼都有的。陳貴顧不得紮腳,急切的跑向場院。為了省點時間,不走大路。從小路穿過。就在一個小土坡的地方,腳下一滑,摔了,由於下雨,泥路濕滑。陳貴又是光著腳,一下子就摔了出去。旁邊是附近人家破了的大缸。去過農村見過那種水缸的應該都知道。缸是很堅硬的。壞了的呈不同的形狀。陳貴的一條腿真好磕在了壞了的大缸上,頓時一陣劇痛,鮮血流了出來。傷口很大,肉都成白色翻了過來。伴著泥水流著鮮紅的血。陳貴也顧不上疼痛。缸底有些泥水,是平日裏下雨存集的,陳貴就用髒水簡單的洗了洗,撕壞衣服把傷口綁住,繼續跑向場院。
若幹年以後,一個清涼的夏季,陳貴帶著他的孩子做在葡萄樹下講故事的時候,哪個天真的小男孩問道“爸爸,爸爸,你腿上的疤是怎麼弄得啊?”陳貴低頭看了看自己的腿笑個說道“這裏還有泥呢?”孩子好奇的問原因,陳貴這才給他講起哪個秋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