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嚳死後,帝堯在少典族最為虛弱的時刻力挽狂瀾,先後兩次大敗犬戎,終於肅清了少典族最後的威脅。但在戰勝之後,帝堯也明白了,除了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少典族還需要新的“力量”去進一步統禦各氏族,去進一步發展壯大。
少典族,這個中華民族的根脈,崛起於力量的強大,卻隨著氏族的發展壯大,逐漸意識到了單純依靠力量的單薄和無力。而這個新的“力量”究竟是什麼?此時,在少典族迷茫的時刻裏,又一位睿智的首領再一次挺身而出,幫助少典族尋找到了這種新的“力量”,他就是帝堯。
二、博愛
在帝堯之前,少典族的帝王全都是清一色的能征善戰,但直到帝堯的出現,才逐漸改變了這一情勢,他依靠極為卓越的戰略頭腦、極高的個人道德水平,加之對少典族的分支氏族的關愛與博愛,一點點地獲得了眾多氏族[主要為帝堯的幾位兄弟:契、棄所在封地的氏族]的支持,也成為了第一個依靠其他氏族的支持,榮登少典族首領之位的帝王。
帝堯之前,少典族是帝摯在位,但由於生活奢靡、不重生產,並對其兄弟氏族戒備過重,漸漸地被其他分支氏族所厭惡。麵對這樣一位道德品行如此不堪的首領,堯和其他分支氏族首領聯手推翻了帝摯的無道統治,並登上帝位。其後,在聯手北灃,兩次擊敗犬戎的巨大戰略優勢麵前,帝堯進一步強化了中央核心的權威,加強了對少典族其他分支氏族的統禦,這也逐漸形成了上古時期中華文明邦聯製[此處並不包含聯邦製,中國自商代以後才形成了聯邦製的政體]的文化源頭。
帝堯的確是一個睿智的領袖,他漸漸發現了統禦各氏族不能僅僅依靠力量,而是要通過“博愛”去化解氏族之間的仇恨和宿怨。曆經七十餘年的治理,帝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內,他盡全力去關懷愛護其他氏族,並通過遷移人口、民族通婚的辦法,逐漸團結融合了東夷各族[九黎氏族被打敗後,分化出諸多氏族,統稱為東夷各族,這也是小說主人公的故事起點]、南方的百越和三苗氏族;對外,他多次率領中原各氏族向北抵禦犬戎,即融合了大部分犬戎、北灃族人,又一步步地把剩餘的犬戎部族趕至中原以西的地域,形成了以後的戎狄氏族[最後在周幽王時期攻滅了西周,毀滅了鎬京,迫使周平王東遷,建立東周]。
帝堯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也表現出和少典族前任首領極為不同的態度。之前的首領選擇接班人,基本上是父傳子、叔傳侄,而且考慮的也是繼承人的征戰的能力。但直到帝堯,竟打破了血緣傳承的桎梏,按照極高的道德標準選拔接班人[帝舜的征戰能力和殺伐決斷也並不差,但為世人稱道的依舊是他極高的個人道德],最後將首領之位傳於一個毫不相幹的舜[舜其實也是黃帝之後,但離少典族正統血脈太遠],開了堯舜禪讓的千古佳話。
其實,帝堯之所以能傳位給帝舜,就是因為在一個“生父、繼母、胞弟都合起來為難,甚至合謀殺害自己”的艱難環境中,舜竟通過“博愛”的力量,化解包容了一切矛盾,維護了家庭的和睦。舜的處境,其實就是那個時期少典族的處境。從舜的身上,堯看到了一種能夠化解天下矛盾的才能和辦法,遂傳位於舜。
舜即位後,確實不負眾望,在處理鯀治水失敗和任命大禹治水的過程中,舜作為少典族的首領,借助治水的契機,做到了讓各個氏族如兄弟般和睦團結。之後,舜也發現了禹身上那種博愛的力量,於是也禪讓於大禹,絲毫沒有眷戀權力,形成了堯舜禹三代禪讓的美談。[其實中華文明五千年,能夠禪讓傳位的也就他們三人,從禹的兒子啟殺掉皋陶的兒子伯益開始,中華民族就開啟了四千多年的“家天下”傳承]
同時,也因為帝堯“博愛”的政策,開啟了民族包容、融合的先河,以後的每一位首領,乃至夏商周數千年,中華文明的大包容、大融合始終沒有斷絕,不得不說是帝堯的一大貢獻。除了“力量”,少典族終於漸漸地尋找了第二個民族“精神內核”的組成,那就是“博愛”。
三、天下
黃帝以前,我們的先祖在生產實踐中發現了築堤拒洪水的辦法,於是各個氏族都開始築堤拒洪,生產力在一定時間內也得以提高。但實際上來看,築堤本身隻是讓阻礙洪水對某一區域的陸地進行破壞,而並不會減少洪水的總量;甚至大量的築堤,還會造成洪水疏浚過程的淤積和堵塞,從整個全局視角來看,築堤不僅不會減少整個神州大地的洪水總量,反而使得洪水越來越難以疏浚,堰塞淤積的洪水越來越多。
可以說,正是因為各個氏族的“目光短淺”和對“天下”這種大局觀的無視,終於導致了大麵積、成體係的洪水肆虐。
帝堯時期,任用鯀治水,沿襲的還是老的生產實踐,依然是築堤拒洪。但當時的洪水,已經遍及神州,僅僅依靠築堤這種改變洪水局部分布的辦法已經無法有效地治水了。所以,帝堯任命鯀第一次治理洪水共曆時九年,最後還是失敗了。帝堯的第一次治水,雖然結果失敗了,但在治水的過程中,所有的氏族麵對共同的威脅時,終於看到了那種“局限”眼光所帶來的災難,漸漸地放下了氏族間的隔閡,形成了巨大而團結的民族統一合力,對舜的第二次治水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