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3)(2 / 2)

曆史是勝利者書寫的,秦七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想起這句話,但是事實確實就是這樣。漢唐帝國的史書都對秦家首先叛亂的事實不顧,專門寫前朝倒行逆施、民怨沸騰,所以秦家為了廣大蒼生著想,毅然起兵抗擊,可惜事實遠不是這樣。正是自己的祖先看到前朝定都有著絕對的問題,而自己又不甘心現在的地位,加上恰逢其會的天災影響,這才決定另起爐灶。秦七世知道雖然前朝當時受到天災很大的的影響,但是如果沒有自己祖先從中攪和的話,前朝也照樣能夠抗得過去,而他們所走錯的一步就是不應該將國都定在漢中郡,因為路途實在太難走了,而時間卻不會等人。

秦七世知道,有關於史書記載前朝朝廷腐敗,竟然到最後都沒有從國庫運送一顆糧食到中原地區的講法是錯誤的。事實是等到中原亂世已成定局,前朝的糧食這才出了棧道,可惜白白便宜了秦家,而秦家為了自己的目的,卻並沒有對外宣布這回事。也正是由於這批糧食,秦家才能夠在中原混得風生水起,最後更是將所有的競爭者全部並吞,並用離間計瓦解了前朝最後的力量,這才登上了曆史舞台。

秦七世一直對這件事情感慨不已,所以對著漢中三郡,他其實是有愧疚的,畢竟自己的祖先曾經謀奪了別人的皇位。對於嶽雲,秦七世覺得自己多年的閱曆竟然不能全部看穿他,這也讓他自己感覺很奇怪。秦七世從未見過像嶽雲這樣一個人:他出身在世家大族,卻是對普通民眾十分友好,這點讓秦七世感覺很是納悶,在他的印象裏,雖然也有世家子弟對平民百姓甚好,但是遠遠比不上嶽雲的程度,頂多是跟普通民眾虛偽一番。世家子弟的驕傲是秦七世知道的,他們看不起那些沒有任何地位的平民百姓,就算對方再有本事,在他們的眼中也沒用。他們之所以會和平民百姓虛偽一番,那是為了博得一個好名聲,從而達到自己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嶽雲不是表麵對平民好,更是骨子裏都對他們好,秦七世從沒有見過哪個地方官員沒有種族歧視,但是在嶽雲治下的一切都超出了秦七世的想象。

嶽雲不但自己不歧視任何民族,而且他的那些官員至少表麵上也都是如此,而那些民眾更奇怪,他們並不懼怕嶽雲虛偽,也不知道嶽雲用了什麼手段才使民眾如此相信他,況且這裏麵還有一百多萬的東南四郡暴民家屬。按照秦七世的構想,雖然他相信嶽雲能夠製服這些暴民,但是和他們之間的關係絕對不會太好,但事實又出乎了他的想象。根據何中興的情報來看,目前嶽雲所控製的四個府的民眾對於嶽雲是信任的。

想到這個,秦七世不由得想起了那些大臣們的奏折,他感覺十分好笑。而對於蘇比斯帝國和克魯斯共和國報紙的觀點,秦七世更加鄙夷,就算栽贓嫁禍,那也得有足夠的水平啊,難道光憑二份報紙就以為能讓自己做出什麼昏聵之舉?秦七世自己也慶幸自己的頭腦清醒,慶幸情報的及時,要不然可能真的就被這些大臣說得束手無策了。

對於嶽雲修複‘玉門關’和‘平型關’的做法,以及整編正規軍的做法,秦七世並沒有什麼意見,如果說嶽雲真的沒有本事的話,那麼怎麼會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將幾百萬民眾馴得服服帖帖的?秦七世相信,隻有自己掌握著足夠強大的力量,才能震懾住一些人,而巴郡曆來遭受戰亂,民眾極度渴望一個安穩祥和的生活環境,恰逢嶽雲正好有這足夠的名聲和力量,因此雙方各取所需,而且精誠合作。

對於陳薇兒的身份,秦七世起先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但是他仔細想想還是下了一個決定,雖然有可能會損害一下嶽雲和自己之間的感情,但是那跟帝國的利益比起來,根本微不足道,而且秦七世也相信嶽雲是個聰明人,並不會直接怪罪自己,否則就是自己高估他了。

其實最讓秦七世頭痛的就是嶽雲跟哈薩族簽訂的那份秘密合約。雖然以前秦七世並不相信嶽雲有什麼不軌之心,但是現在。秦七世的信心開始動搖了,他也開始考慮嶽雲以後是不是自己的兒子能夠駕馭的住的問題。如果能夠駕馭的住,那麼嶽雲就是一個很可靠的力量;如果駕馭不住,那麼勢必會給漢唐帝國帶來損害,而自己的三個兒子將來會怎麼樣?誰也說不清楚,所以秦七世不得不將自己的想法向最壞處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