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還極為重視政治教育,提倡要努力培養正確的政治觀。在革命的實踐中他深深體會到,思想教育對引導人民的政治觀念,形成民主政治習慣具有重要作用。他認為國民教育除了科學知識和技術等學科教育外,還必須學習政治,倡導談政治。傳統社會中絕大多數民眾處於政治邊緣地位,既沒有參與意識,也沒有參與的權利。他要求通過現代教育倡導政治,教育家要摒棄明哲保身、不談政治的陳舊觀念,應該引導學習政治、研究政治、改良政治,為國家的政治現代化貢獻力量。可以看出,孫中山已經認識到思想政治對於引導人的思想的重要性,在革命的實踐中他積極倡導革命的理論的思想教育,為鼓舞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者為偉大民主革命事業而不懈奮鬥。
孫中山國民教育思想的當代啟示
回顧孫中山國民教育思想,通過提高國民教育水平,來實現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較高的價值,值得我們牢記和借鑒。
彰顯教育公益性,發展優質教育。孫中山始終認為,普及教育是建設新國家的根本大計。當代中國與孫中山所處的時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已經實現了孫中山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學校振興,家弦戶誦,無民非士,無士非民”的教育目標,民族複興和國家富強的教育基礎得以構築。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普及和發展教育人才的物質基礎還不夠牢固,國家對教育的投入還不足以支撐教育的健康良性發展,優質的教育資源還相對偏少。因此,在基本完成教育普及的任務之後,如何發展教育,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應當指出,當今社會教育不公平的現象在一些地域、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孫中山曾經指出的“生於富貴之家”與“生於貧賤之家”的受教育差別問題依然顯現著,教育的區域差別、城鄉差別、民族差別現象還依然存在。
由此,在我們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增長的同時,政府應當把更多的財力和政策傾斜到教育上麵來,把教育作為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要不斷健全教育製度和措施,積極完善國民教育體係。國家應該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通過各種方式培養更多的優秀教師;改善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條件,為培養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應該切實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為每個立誌成才的青年提供教育機會。
突出教育的價值理性,注重教育的人文關懷。孫中山特別強調教育對於樹立遠大理想和道德追求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立誌是讀書人最要緊的一件事”,“應該立誌為國家服務、為社會服務”。孫中山一貫反對那種讀書隻為滿足個人私利的思想。他指出,處於封建專製時代,一般知識分子的求學心理都是以功名利祿為目的,實現了人生目標之後,運用手中權力盤剝民眾,這是最令人痛恨的事情,晚清政府被推翻後,建立中華民國,希望學生的求學目的應當改變,應當有民族國家的主人翁精神和曆史使命感。學生學習的價值取向應該是為全國人民負責,非一己攘私權。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大公無私、獻身祖國、奉獻社會的優秀建設人才,他們為國家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培養“四有”新人為目標,在強調教育為廣大學生提供知識外,還強調通過教育加強廣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確保教育的社會主義的方向。
同時,我們黨在總結曆史和實踐經驗基礎上,還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廣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當然,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由於受到市場經濟和功利主義思潮的影響,教育功利化現象還在一定範圍內、一定程度上存在。在當今價值多元、思潮多樣的複雜社會環境中,應通過廣大的各級學校教育切實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
教育發展要緊密結合時代發展要求,緊緊圍繞民族國家的中心任務來進行。孫中山高度重視教育,希望通過教育培養人才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回顧孫中山教育思想發展演變的曆史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其教育思想發展無不具有明顯的時代印痕。在晚清民初的大變革時代,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他高呼國民教育的重要性;辛亥革命後,在民國初創,國家建設需要現代化的人才時,他更是積極推進國民教育事業發展。
孫中山大力主張實施國民教育,是為了喚醒千千萬萬的民眾,奮力推進民主革命,推翻腐朽無能的滿清政府,建立人民主權的民國政府,實現國家繁榮昌盛。可以說,其教育思想始終同挽救民族危亡和推進民主革命的時代任務息息相關。
當前,我們已經處於改革開放日益深化的新時期,同孫中山所處的時代相比,這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時空。而大力發展國民教育卻是一個世紀之前這位偉人的強烈呼聲。曆史猶如一麵鏡子,正處於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我們可以借鑒的是,國民教育事業也要緊緊把握改革開放新時代發展的脈搏,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彰顯教育發展的時代特色。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不斷提高教育水平,把發展教育事業作為當前改善民生,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要把教育事業的發展圍繞著當前國家的中心任務來進行,那就是要做到教育事業為我們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大量德才兼備的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天津師範大學津沽學院;本文係天津市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政專項)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1SZK38)
【注釋】
①②《孫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17頁,第358頁。
③④⑤⑥⑨《孫中山選集》(中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5頁,第408頁,第363頁,第363頁,第484頁。
⑦《孫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22頁。
⑧《孫中山全集》(第3卷),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74頁。
⑩《孫中山全集》(第8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535頁。
責編/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