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國民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注重教育公平,主張普及各種教育。孫中山特別強調教育的普及意義,注重教育的公益性質。1912年中華民國創立之後,孫中山對社會主義進行了一定的思考,並對教育公平等問題進行了闡述。他指出,同是作為社會上的人,富貴家庭子女可以接受教育,而貧困家庭不能接受教育,這是社會的不平等,“社會主義學者主張教育平等,凡為社會之人,無論貧賤,皆可入公共學校”。⑤人不能選擇出生在富貴之家還是貧賤之家,作為個體的人如果因為所出生家庭的富或貧,就決定其是否能夠受教育,這是不公平的。
由於國民教育的不公平還會進一步加劇社會的不公平,這在根本上與社會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價值理想是相背的。政府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要保障社會的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判斷一個社會是否公平的重要標尺。因此,政府需要大力投入經濟資源,保障教育公平的實現,進而實現社會公平。
孫中山還主張按照因材施教的方式盡可能大地使每個人都接受教育,發揮其聰明才智,甚至可以分設各科專業,即使先天資質有些問題的學生也應該盡力滿足他們受教育的願望,為國家培養出大量合格的建設人才。⑥
孫中山還從近代中國教育的嚴重不公和極端落後的現實國情出發強調普及教育的重要性。1912年孫中山在杭州演講時說,教育嚴重不公是由於教育不能普及。他指出:“吾國雖自號文物之邦,男子教育,不及十分之六,女子教育,不及十分之三,其中有誌無力者,頗不乏人。其故在何?國家教育不能普及也。”因此,隻有實現教育的公平,保證每一個人受教育的權利,在實踐中建立和完善公平的教育製度,才能使民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才能做到消除貧困落後,從而達到國富民安。
強調教育救國的實用價值。近代曆史發展表明,教育在推進國家發展、社會進步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教育日益成為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自世界進入近代發展軌道後,各國都高度重視科學教育。孫中山有著長期在歐美、日本等國家的海外生活經曆,他認識到教育對於一個民族振興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他始終認為在激烈的世界競爭中,隻有教育可以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尤其像任人宰割、受人欺侮的中華民族。
孫中山明確指出,凡是真知卓識,都是通過科學總結和驗證而來的,都是真知識。我們現在學習西方發達國家,重要的就是學習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製度、培養優秀人才的製度,這樣我們可以節省追趕發達國家的時間。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也寫道:“今日文明已進於科學時代,凡有興做,必先求知而後從事於行,則中國富強事業,非從事業於普及教育,使全國人民皆有科學知識不可。”⑦
孫中山還強調教育救國是基於對傳統教育觀念的更新。傳統的中國式教育就是國家將知識分子束縛在考據、誦經、解讀經典的範圍之內,嚴重鉗製知識分子的思想、抑製了知識分子的創造性。孫中山意識到傳統教育的弊端所在,明確提出傳統教育方式已經不合時宜,並不能培養出真正的現代化建設人才,過去教育把大量的時間精力投入到遠離社會現實的經典考證、解讀和傳誦之中,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新式的教育應該研究新思想和創造新技術,通過新知識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護國運動之後,孫中山在杭州的一次演說中指出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問題。他還對傳統的學經講典、勞神費時、於事無補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和批判。孫中山反複強調以發展教育為手段來救國,但是他強烈反對將受教育作為升官發財的工具。他指出:“吾國人最喜做官,不問其所學如何,群趨於官一途,所學非所用,是猶以皰人治衣,安能盡職。”⑧早年留學西方的孫中山深知西方教育的先進性,為西方教育的先進思想和教學方法所深深折服,並與其英國老師康德黎保持長期友情。
孫中山倡導學習西方的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他認為,歐美各國的繁榮發達主要得益於他們教育發達、人才輩出,人人都熱衷於學習。正是發達的國民教育實現了西方歐美各國的成就。孫中山經常對廣大學生表達自己的期望,認為中國的未來一定在廣大青年的身上。1919年“五四”運動後,孫中山在接見安徽的學生代表時說:“中國的未來,中國的命運,都落在你們這一代青年的身上了。你們要學科學,要愛國。”應當指出,孫中山認為國民教育具有一定工具理性,但工具服務的目標是救國而不是當官。
與傳統教育相比,孫中山所提倡的現代教育是為了喚醒民眾,實現民族啟蒙,積極參與民主革命,推翻腐朽的滿清政權,建立中華民國,實現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可以說,孫中山的國民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國時期具有先進性,代表著新生力量。
重視人格教育的價值理性。教育從本質上講,就是為了傳承知識、思想和文明,而其最根本的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麵發展。孫中山在漫長的民主革命過程中逐步認識到教育的內在本質應當是人格教育。重視人格教育,他把立誌、恒心、至誠和愛國、為民、無私等人格教育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說明他開始由先前的教育工具理性向教育價值理性轉變。
孫中山把思想品德教育、革命人生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放在首位,非常重視思想道德教育。他明確指出,推進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就要求我們要塑造高尚的人格,減少野蠻、愚昧、無知,增強文明、高尚、進步。隻有具備高尚的人格,才能實現人生的最終目的。對於一個民族或國家來說也是如此,一個國家的人民愛國心越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越強,這個國家就越強,這個民族就越團結。所以,他要求國民教育過程中要教育廣大青少年熱愛自己的祖國,要為振興中華而不懈奮鬥。他又指出,家國是不能分開的,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家,沒有國家,每個家庭也不複存在。
孫中山一生倡導“天下為公”,將畢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了救國的實踐之中。他號召廣大青年學生要有為國家、為廣大民眾服務的思想,他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應當讓學生愛自己的家庭、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學校、愛自己的老師和愛自己的祖國,這些都是每個中華民國人民應該具備的高尚品德和曆史責任。學生在學校接受教師的教育,讓他懂得,對於學校,有尊敬師長、愛護學校的責任;對於家庭,有孝順父母、愛戴家庭的責任;對於自己的祖國也有一種責任;隻不過是這種責任是更重大的。⑨不難看出,在孫中山的國民教育思想中愛國教育具有重要地位,他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民主革命中,始終強調愛國教育,要求培養正確的愛國觀,號召廣大的青年學生具有愛國主義思想。他的人生經曆告訴他,作為受教育者,應當通過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促進國家發展來實現愛國的目的。他親身經曆晚清政府的腐敗不堪、民初中國政壇一幕幕“民主”鬧劇,許多政客軍閥絲毫沒有一點愛國之心,反倒是賣國求榮、苟且偷生,損害民族國家利益,盤剝廣大民眾,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為自身一己之私利,冒天下之大不韙。殘酷的現實一再教育他,必須要有一顆愛國之心,然後才可以救國。他大力倡導,廣大青年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要首先要懂得愛國、救國,要為維護國家利益奮鬥,為國家的發展進步努力。孫中山還主張立誌為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他認為,讀書學習是為大家謀幸福,而不是專注於發達個人。他指出,讀書是青年學生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傳統中國人讀書無非就是為了功名利祿,……近代人類立誌讀書是為了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推進社會的文明進步,為給更多的人謀求幸福。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