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掌帥印的趙括等老將軍廉頗剛走,便立刻命令由他帶來的十幾萬趙軍控製住東西壁壘的外圍。他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取得駐紮在太行山的老主力部隊的絕對指揮權。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並未按照當初的約定隨即派出主力投入上黨戰役。
在他看來此戰並不急於一時,畢竟對手是數量達幾十萬的秦軍。這仗最起碼要打個一年半載的,讓支援趙國的各諸侯國的兵團先動手也不會出什麼亂子。再說在這個通訊不暢的現實條件下,隻要別耽誤的時間太久就沒問題!
不管是采取圍殲還是各個擊破,隨後的趙秦兩軍的決戰都需要這支在上黨屢戰屢敗的大軍。而這支在東、西壁壘駐防的部隊人數極為龐大,是可以在決戰中取得決定性作用的。
趕到太行山上的趙括馬上召開的臨時戰前會議,得到命令的各兵團的將軍隨後趕來開會。手腳還沒暖和過來,就聽到撤換的消息。其中四個集團軍的一把手都被當場撤掉並令其回國述職,各兵團的其他副職也都做出大範圍調整。
根本沒有心理準備的眾將如何能服氣!?紛紛要求剛上任的主帥給個說法。並且也有人提出異議,希望大帥能夠慎重處理這個換將決定。趙秦兩軍的對峙畢竟還沒有結束,臨陣更換各作戰部隊的主將恐引會起各部兵卒們的抵觸情緒。
趙括卻並不這麼認為,畢竟上黨戰役馬上就要正式拉開帷幕。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顯然是來不及的,因為隨後的穿插包圍需要大量的人馬參加行動。
還是時間的原因,畢竟此時的山風已經不再淩厲。隨後的春暖花開,戰機稍縱即逝。若不是為徹底控製住這支部隊而耽誤寶貴的時間,趙括的突防位置就會直接放在丹水河的西岸。雖然他的心裏很清楚,拿下丹水河西岸將會徹底將秦軍困死在包圍圈內。
也許這就叫做事趕事吧,兵力明顯不足的趙軍隻能退而求次之。深知此時此刻上黨戰役已經正式拉開帷幕的趙括,現在隻能將穿插行動臨時改為丹水河的東岸。
若是不管不顧將此次帶來的十幾萬趙卒投放在丹水西岸,這支軍隊將會麵臨幾十萬秦軍突圍的壓力。但這還不是最關鍵的問題,畢竟太行山上還有幾十萬的趙軍主力可以幫忙。關鍵問題是趙括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指揮權更替,若是東西壁壘的趙軍因為換將而引起嘩變就得不償失。
攘外必先安內!取得在上黨駐防的全部趙國軍隊的指揮權,現在看來便已經成為目前最關切的問題。為了保證權力平穩過渡,趙括這才安排人手控製東、西壁壘以防萬一。
被撤換下來的兵團級將軍終於知道大勢已去,安撫住眾將以後給大帥施禮。表示自己會絕對服從命令,並隨後返回都城邯鄲述職。
兵無頭不行!隨後的大換血交接,搞得各營是雞飛狗跳亂作一團。趙軍各作戰部隊在上黨戰役正式開戰時,並未及時參加戰鬥而是忙著辦手續。
等這一切在最快的時間內消停下來以後,已經是戰役初期的第二天。趙括再次召開的會議便是正式下達作戰任務,命令各參戰部隊按照指令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