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這個未來還比較遙遠(1 / 2)

這個未來還比較遙遠

文字影響

作者:魏武揮

《3D打印:從想象到現實》

3D打印不太會大規模地終結什麼製造業,就像互聯網其實並沒有大規模地終結什麼產業那樣(正相反的是,那些產業也在使用互聯網技術升級),但3D打印會釋放人的創造力,宛如電腦釋放很多技術人員的創造力一樣。

5月5日,一名隻有25歲的得克薩斯州學生科迪·威爾森發明了一款塑料手槍,他將設計文件放到互聯網上,兩周內獲得的下載次數超過10萬次。利用這個文件,再配以一台3D打印機,任何人都可以“打印”出一把塑料手槍,不僅可以實際發射殺人,還可以通過金屬探測器的檢查。這件事引起了美國安全部門的注意,四天後,威爾森收到美國國務院發來的一封信,信中指控他違反了《武器出口控製法案》,並命令他立刻從網站上將文件刪除。隨後,美國國土安全局向全球發布了一則警告。他們用整整3頁的篇幅描述了這種武器的危險。他們寫道:“公共安全因而受到威脅;不幸的是,他們沒有辦法阻止這種武器的製造。”

事實果真如此嗎?澳大利亞警方進行了試驗。他們隻用了27小時就完成了所有零部件的製作,隻花了1分鍾完成手槍的組裝。然後,他們將子彈射入了一塊明膠。德國人也關注了這件事,不過並沒有大肆聲張。英國《每日郵報》記者們則成功“打印”並組裝出一支這樣的手槍,並通過了金屬探測器的檢查,帶上了歐洲之星火車。

這件武器不在於它的火力有多強勁,威爾森自行製造的一把解放者試射了十次而未損壞,威爾森就認為它通過測試了。但它的生產過程實在太簡單了,任何人,隻需要一台聯網電腦、一卷塑料(倒不是普通塑料,但也不是什麼非常難得的塑料,學名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就是用於製造樂高積木的熱塑性塑料)、一顆釘子和一台3D打印機,立刻就能擁有一把可以偷偷摸摸帶上飛機的能殺人的手槍,而對於恐怖分子來說,能射十發已經足夠了。

核心的技術就是所謂的3D打印,這項技術的正式名稱叫“快速成型”或“增材製造”,3D打印隻是人們給它起的一個貌似有點形象的別名罷了:打印一把手機可不就是三維打印嘛。胡迪·利普森和梅爾·芭庫曼合作寫作了這本《3D打印:從想象到現實》的書,書中比較詳盡地介紹了這個技術的工作原理,以及這個技術目前所能達到的程度——能“打印”出什麼東西。

一些食物的“打印”已經不再是什麼難事,一些裝飾物或桌椅板凳的“打印”也已然實現,這些可以用於3D打印的事物有一些共同特點:內部結構並不複雜。另外,有一些人體器官也可以打印出來,比如一個下頜骨植入物,或者是一片人造心髒瓣膜——不過這個還是機械的而非生物的。也有些假肢公司開始商業化地為客戶打印,不過走的是“時尚”路線:即把義肢做得很漂亮。但假肢有些功能依然還無法承載,比如人體自身的四肢帶有平衡壓力的作用,就目前的技術而言,3D義肢要實現這一點還比較困難。

3D打印被鼓吹成一種讓個體也可以製造事物的技術,技術的想象力似乎可以讓巨型製造業解構了:因為人們自己可以為自己“打印”出種種事物,比如家具、電器、食物、服飾、鍋碗瓢盆、以及各種裝飾擺件。以後我們在電子商務網站上買的不再是一個貨品,而是一個貨品的設計文件,利用這個文件,再配以我們家中的3D打印機,那還需要什麼物流嗎?

事實上,自無線電技術誕生以來,人們總是對技術能夠瓦解某種既有的壟斷勢力產生美好的想象。無線電能夠突破媒體壟斷,後來被證明是一場空想。互聯網這個本意來自於去中心化的東西,後來催生了至少兩代半的中心:門戶、搜索引擎以及正在蒸蒸日上的社交網絡(算是半代吧)。3D技術能夠解構巨型企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