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感恩是一種哲學,是成功人生的必修課(1 / 3)

第十三章 感恩是一種哲學,是成功人生的必修課

有人說過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就是真誠,那麼我們處於在這個社會上,就要會待人處世。要想有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環境和純潔的愛情友情,首先就要靠我們自己的付出和真誠。真誠應該是晶瑩透明的,真誠不該含有任何雜質。

王健林語錄:萬達是知恩圖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公司。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在王健林的經營思想中,他提出了“首先讓商家賺錢”,而且是“長期合作、共同成長”的口號,讓商家既有甜頭又有奔頭,所以商家願意死心塌地跟著走,萬達的事業才能越做越大。

有句商諺是這樣說的:“我有利你無利生意不成,我小利你大利生意不幹,我大利你小利生意不長,我大利你大利生意不敗。”在商業利益上,講求的是“有錢大家賺”,對於商人來說,“雙贏”是適合現代社會的良性競爭結果,“利益均沾”才能保持久遠的合作關係。

有遠見的商人,從來都不是絞盡腦汁考慮如何吃獨食,而是想方設法支持合作者,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事實證明,他們總能笑到最後。一個人做事賺不了大錢,大家一起做事才能賺大錢。

現在,你要是走進某社區,經常會看見掛在牆上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標語。可是,這句話最深的含義是什麼呢?當小區的一條必經之路上沒有垃圾桶,紙屑雜物等就隨便扔在路邊,妨礙到“我”,“我”就去找來了一個垃圾桶,路人都把垃圾扔在裏麵,衛生好了許多,這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當在路上撿到了錢包時,“我”會把東西交給警察,而別人撿了“我”的東西,也把它交給警察,這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當輪到“我”打掃教室時,“我”賣力地打掃得幹幹淨淨,輪到別人打掃教室時,也把教室打掃得一塵不染,這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些都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實例,這是一種良性循環。隻有自己為別人盡到責任,為別人著想,才能換來別人對自己的回報,對自己的感謝,兩種關係密不可分。人與人之間要互利互惠,和睦相處,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美好。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想法:關愛別人就是關愛自己。“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應該是從心靈出發,求私求利的人不會有“人人為我”的結果!

德國人種花是給別人欣賞的,而又各自欣賞別人的花,“自己的花是讓別人欣賞的”這句話正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寫照。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也能給別人帶來方便,正如古人說的“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不要吝嗇任何一些舉手之勞,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如果沒有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那麼勾心鬥角和自私自利就會在世界蔓延,世界就會烏煙瘴氣,沒有任何和平美麗可言了。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七章中提出了“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處世箴言,意思是說:得道之人把自己放在後麵,反而能領先;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這句偉大的處世箴言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如何處理“利己”和“利他”的關係。利他在前,利己在後;無私在前,成私在後,無私而能成其私。老子以天人合一的境界,把宇宙、人生和社會看成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要求人與人之間要愛而忘私、互助幫助、和諧相處,由此而形成利他主義的價值觀。無私是合乎道的美德,隻有用“利他”來達到“利己”,用“後其身”達到“身先”,用“外其身”達到“身存”,人類才能真正成就整個世界和諧有序的最大私心。範仲淹在《嶽陽樓記》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傳世名句。這便是傳襲了老子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語意而加以引申的,但卻並不是老子的原意。“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是辯證統一的整體,二者不能分割。隻有先做到我為人人,才能實現人人為我。這種價值取向就是要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充滿責任感,這是調節人際關係、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的潤滑劑。我為人人是付出,人人為我是收獲,有付出就必有收獲,這是永恒的因果法則。推進和諧文化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中華民族當前麵臨的重大戰略任務,和諧文化建設首先要求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就是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關係的正確價值取向。大力倡導“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價值取向,對於促進社會和諧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反映了人的社會屬性。人的本質就是人的社會屬性,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社會而生活,任何人的生存都依賴於其他人的存在。這就決定了人在處理自身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時,不能隻考慮自己的個人利益,必須同時考慮他人和社會的利益。

一個牧師問上帝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上帝就把牧師帶走了,並對他說,要讓牧師去看一看天堂與地獄的差別。他們來到一個房間裏。房間中央擺放著一鍋熱騰騰的肉湯,一大群人圍著鍋坐著,個個都愁眉不展,原來,他們雖然每個人手裏都拿著一把湯匙。但湯匙的柄太長,他們無法將湯喂到嘴裏。麵前擺放著美食,他們卻隻能眼睜睜望著,仍舊要餓肚子,怪不得一個個神情暗淡、愁眉苦臉。上帝又帶牧師來到另外一個房間。裏麵仍然是一個鍋熱騰騰的湯。一大群人圍著鍋席地而坐。他們手中仍拿著長柄湯匙,可每個人臉上的表情卻幸福而滿足,他們在歡笑、唱歌,過的非常快樂。牧師迷惑不解,他問上帝,同樣的食物,同樣的條件,第一間房裏的人們都在挨餓,處境悲慘,而另外一間房裏人們卻豐衣足食,過得很快樂,差別為何如此之大呢?上帝微笑著說:“難道你沒有看見,第二個房間裏的人都在相互喂對方嗎?”原來,第一間房裏的人隻想著怎樣來喂自己,而長柄使他們無法做到,而第二個房間的人卻是彼此合作,他們用長柄湯匙舀上湯互相喂對方,於是大家都喝上了湯,這便是天堂與地獄的差別。

年輕人應該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人生觀,就是要人人具有為他人、為社會作貢獻的道德情操,與人為善,樂於助人,從而使整社會井然有序,不同利益主體的關係得到合理協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充分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他人的親和力,這樣個人對社會的認同感、責任感就會大大增強。反過來,個人對社會的認同感、責任感增強了,又能進一步促進人們之間的關愛。如此良性循環,最終形成和諧有序的社會氛圍。

對於冒犯,寬容以待

在當今社會,人們難免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工作、學習、生活習慣,所以每個人既有其長處,也有其短處。我們必須習慣、善於同各種各樣的人,特別是同能力、天賦等各方麵不及自己或脾氣秉性與自己不同的人友好相處、協調共事。而實際中,為人處世最常見的一個毛病就是喜歡求全責備,期望“完美”,容不得別人半點缺點,一見人短便橫加指責。要知道“人非聖賢,熟能無過?”人難免有些疵缺,我們又何必苛求完美?若要尋得不犯錯誤、沒有缺點的朋友,恐怕要一生孤獨了。何況那些不去遮掩小毛病的人,倒更能顯得真而不假。相反地,那些被宣傳得盡善盡美,仿佛絕不犯錯、毫不自私的人,倒顯得有些不真實了。所以做人,不妨寬容一些:一是對人不求全責備,揚其所長:二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容忍他人是一種美德。

無論什麼人,都希望別人“容忍沒有經過喬裝打扮的自己”,都希望在人際交往時相互間可以不拘小節,而不希望受那種必須時刻提防別人傷害自己的那種緊張壓迫感。所以,人們都希望與那些懂得容忍的人相處。劉墉先生說:“‘理直氣壯’不如‘理直氣和’,後者更見涵養、更有風度!”

寬容是一種修養,一種處變不驚的氣度,一種坦蕩,一種豁達。寬容是人類的美德。荷蘭的斯賓諾沙說過: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大度征服的。寬容一如陽光,親切,明亮。溫暖的寬容也確實讓人難忘。二戰結束後不久,在一次酒會上,一個女政敵高舉酒杯走向丘吉爾,並指了指丘吉爾的酒杯,說:“我恨你,如果我是您的夫人,我一定會在您的酒杯裏投毒!”顯然,這是一句滿懷仇恨的挑釁,但丘吉爾笑了笑,挺友好地說:“您放心,如果我是您的先生,我一定把它一飲而盡!”這樣從容不迫的回答也就了給對方一個極其寬容的印象。寬容是一種大智慧,一種大聰明!

安德魯·馬修斯在《寬容之心》中說過這樣一句能夠啟人心智的話。“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容。”生活如海,寬容作舟,泛舟於海,方知海之寬闊;生活如山,寬容為徑,循徑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寬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動聽。同學們,讓我們多一些寬容,也就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信任,多了一份友愛。願你我的胸懷像大海,無所不容;心寬如天空,無所不包!

當然,處處寬容別人,絕不是代表軟弱,絕不是麵對現實的無可奈何。寬容不是無條件的,絕對要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對於挑撥是非、兩麵三刀、落井下石、陷人於罪、背信棄義的小人,和對違法亂紀、胡作非為、興風作浪、不知悔改的惡人,是不宜講寬容的。所謂“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即是應取的態度。讓我們多以寬容為懷,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更要善待生活,友善多一點,謙和多一點,斤斤計較少一點。用寬容去迎接每一天!

牧師在講道時,一個信徒在睡覺,於是牧師對眾信徒說:“想升入天堂的人請站起來。”除了那位打瞌睡的信徒外,其餘的人全站了起來。接著,牧師又大聲喊道:“想進入地獄的人請站起來。”那位睡意正酣的信徒被驚醒了,懵懵懂懂地站了起來。牧師對他說:“你既然站著,看來真是想進入地獄?”信徒看了看講壇上的牧師,答道:“你不是也站著嗎?”牧師無話可答。

人們在教訓別人時,往往疏忽了自己也可能和這人犯同樣的錯誤。所以,還是哲人說得好:人類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我們仍然要原諒他們,因為他們就是我們。

原諒別人才能釋放自己,有的人即使不學佛法,也同樣堅持做人的基本原則,這就構成了人和人之間的區別,也就是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造化。懂得為人之道的人,內心世界永遠是美麗和安寧的,他們不會在漂浮不定的現實中徘徊掙紮。造成痛苦的原因或許會有很多種,而不能原諒一個人的話,心裏就會種下仇恨的種子,從此會連累自己的身心,讓自己的痛苦和煩惱越來越多。所以,試著去原諒別人,才能解除內心的壓抑,釋放快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