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環境影響性格·第一章 培養興趣 打磨性格(2 / 3)

果然是條大家夥。母親打開手電,照著魚身,發現它卻是挺大的鱸魚,銀白色的魚鱗在微弱的幻光下閃耀著點點光芒。

母親看著夜光表,對孩子說:“現在是10點。離開禁還有兩個小時,孩子,我們放了它吧。”

孩子說:“不,媽媽,我們好不容易才釣到它。”

孩子哭了,母親安慰他:“我們還會釣到更大的魚。”

孩子環視四周,湖邊了無人影,夜色深沉。他對母親說:“別人不知道我們釣到了鱸魚。”

母親說:“孩子,湖邊沒有眼睛,但我們心裏有眼睛。”

在母親的堅持下,鱸魚被放走了。

30年後,這個小男孩成為紐約最著名的建築師,他的作品遍及紐約。

沒有人能理解出生在貧民窟裏的男孩怎麼會成為紐約的知名人士,受到民眾的尊敬。更沒有人會把他的成就與30年前那個夜晚聯係起來。

其實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得與失裏,有得就有失,就如有因就有果。人生是無常的,一切的名與利是沒有永遠的得與失。

我們要學習如何把得與失的心態調整好。當我們得到時,要好好珍惜;而失去時,要懂得放下,其實當我們失去時,往往也能從當中吸取經驗及得到啟示,讓我們更好地成長,所謂“經一事,長一智”。

最近聽到一首歌如此唱道:“不管得與失,值得去慶祝,因為心中易滿足”,所以隻要我們學會放下及知足,自然就會活得自在。人生無常,隻知奮鬥不知享受生活的人其實很可憐,而為了一些身外之物弄得連命都丟了的人則是可悲。執著雖是一種很好的品德,但執著於執著,則絕對是一種人生的不智。我國的佛學裏麵講述這方麵的道理的文章很多,對那些縈縈於世事而難以超脫的人而言,有著很好的啟發意義。在中國古代,許多知識分子的思想也往往是儒道兼之,達則以儒道濟世,隱則以佛老娛青。

佛家的勸人安於平淡,其實隱藏了極深的人生處世智慧。對—個明白佛理的人來說,能放下他人所不能放下的一切,是免去人生諸多煩惱的第一步。

小聰明者的人生最大悲劇是因得而喜,因失而怒。天道無私,有一得必有一失,所以奉勸大家,莫說人生得失,何必計較太多,倘若不認為得失事關至大,又何必去認真計較,自誤前程?

三、善用個人魅力

走向高層,這是你做任何事情時都應遵循的規律,包括你到商店買東西時也一樣。許多人因在花錢上斤斤計較想占小便宜,而吃了大虧。

這樣的例子很多,如一個人因雇用了一個低薪水的會計,結果財政上出現了漏洞;還有人因找一位收費低的醫生看病,結果得到的是完全錯誤的診斷;還有因修房子、住旅館、購買貨物時圖一點小便宜而吃了大虧的例子。

有人會說:“我哪買得起那些昂貴的東西呀?”對這個問題。回答很簡單,你更付不起“貪便宜吃大虧”的代價。從長遠來看,昂貴、高檔的商品當然要比廉價低劣產品更值得。商品應貴在精,而不在多。例如,買一雙高級皮鞋要比買一雙一般質量的皮鞋更合算。所以,一流質量的產品所花的代價並不比二流產品花費的大,相反,往往更小。

你可能曾經遇到過初次見麵時就深深吸引你的人,使你一見如故。事實上,每一個人都具有這種個人魅力,隻是程度不同罷了。

個人的魅力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在言語及行為當中,把熱誠、愛及愉悅等情緒傳達給別人。我們無法增加個人魅力天生的質與量,卻可以加以組織,妥善運用,幫助我們達成任何目標。善用這種技巧的人,通常會成為領導者、開創者、行動者及提升人類文明的先鋒。

然而,許多卑鄙的小人,同樣具有此種影響別人的偉大力量。因此,在確定別人的意圖和動機之前,我們都應該提高警覺。當然,你可以應用個人的能力追求成功,得到別人友善的合作,幫助你達成重要的目標。

個人的魅力主要是通過聲音、眼神及手勢散發出來——這些都是我們和別人溝通的主要方法。說話時的語氣和聲調往往比言談的內容和邏輯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