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認識自己 定位性格
成功的道路千條萬條,而屬於你的隻有一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你該選擇哪一行?試想一下,如果讓畢加索寫小說,讓馬克·吐溫去作畫,他們還會被人們尊為大師嗎?這裏涉及到一個定位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找準自己的位置。
一、揭開性格的麵紗
在中國,公元前5——4世紀的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性習說。他認為人生來稟賦差異不大,是後天造成了較大的差別。比他晚一個多世紀的孟子提出了“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是善良的,“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環境與教育扶植善性,而不使之泯滅,並發展成“仁、義、禮、智”。相反,比孟子稍晚些的荀況則認為人生來就是“惡”的,環境與教育去惡育善。這些理論都強調了環境對人們性格的影響作用。在西方,較早研究性格的是公元前4—3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提奧夫拉斯塔。他廣泛論述了人的個別特征。以後,佛洛伊德、榮格、埃裏克森、班圖拉、奧爾波特以及卡特爾等對性格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和發展,使性格心理學日臻完善。
為了認識自己和他人,我們需要懂得一個概念,這就是我們稱作“個性”或者“性格”的東西。給“性格”下定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們經常用不同的詞語來描述一個人的性格,比如樂觀型與悲觀型,活潑型與靦腆型 ,溫柔型等等,並且人們在做每一件事情時都試圖發現這些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什麼是性格?概括地講,性格就是人在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如理智、沉穩、堅韌、執著、含蓄、坦率、等等。
性格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人與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提奧夫拉斯塔在一篇論文中描述了30多種性格,每一種性格都是根據一個占主導地位的、很明顯的特征標誌加以描述的,如“偽裝”、“諂媚”、“枯燥無味的講述者”等等。科學心理學中的“性格”是取其狹窄的特定的含義。從這個角度而言,並非人的所有個別特點都是性格特征,像視覺敏銳、記憶迅速、智慧深邃等的一些個別心理特點,就被排斥在性格特征之外。假如我們要給狹義的性格下定義的話,那就是人對現實的穩定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
性格表現既包括行為的方式又包括實踐方式的方式和思維、意誌、情感等心理活動的方式。這些心理特征在類似的情境中不斷出現,有一定的穩定性、以至習慣化,這便形成人們獨特的性格。如林黛玉的行為,總是受到她的那種冷漠的情感、孤傲的個性、多愁善感而又自卑的弱型氣質等心理因素的製約,在大多數場合裏總是有傷感、狐疑、嫉妒、冷漠,而缺乏熱情奔放自信等行為表現。習慣化的心理風貌就是性格。那種偶然的情境性的心理特征,不能稱為一個人的心理特征。
二、優化性格是一個過程
性格塑造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克服不良性格,實現從不良性格向優良性格的轉變。而這一點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有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還需要有比較恰當的轉化途徑。
培養良好的性格,對自己、對集體都有其重要的意義。一個有自製力、主動、果斷、堅毅性格的人,能夠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能夠正視現實、克服困難,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相反地,如果缺乏良好的性格品質,就會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那麼如何來優化你的性格呢?
1.性格優化與自我修養
人們性格成熟的進度,往往是同性格修養的認真程度成正比的。性格的自我修養進行得越認真,性格成熟也就越快。這可以從傑出人物優良性格的形成過程中找到證明。
大凡在曆史上很有作為的傑出人物,他們的性格都有許多優良之處。他們的優良性格是不是天然生就、自生自長起來的呢?當然不是。偉人也罷,庸人也罷,童年時期性格都是幼稚脆弱的。每個人,不管長大以後性格多麼堅強,取得了多麼偉大的成就,受到了多麼熱烈的推崇,但是在他光屁股、揩鼻涕的時候,他的性格必定是孩子式的、不穩定的。他們的優良性格,主要是他們在後天實踐過程中,頑強地進行自我修煉的結果。孔子也不相信自己是“天生聖人”。他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俄羅斯大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青年時期,就開始為自己擬定“意誌發展的規則”。開始是規定生活製度方麵的要求,如什麼時候起身、睡覺、吃什麼,等等。
後來,直接的意誌訓練內容在這個規則中占了主要地位,如“集中全力去做一件事情”,“盡力而為”,“隻有在必要的情況下,一件事情沒有結束,才著手做其他的事情”,“在從事一切工作前,要考慮它的目的”,等等。
俄羅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青年時期,也十分重視從行為規則入手控製和培養性格。他為自己定過以下規則:
(1)絕對的平靜,至少表麵上絕對的平靜。
(2)在言行方麵老老實實。
(3)行動時要深思熟慮。
(4)果斷。
(5)不講一句不必要的話。
(6)不無意識地浪費時間,隻做那些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偶然想到的事。
(7)隻把金錢花在必要的地方,而不花費在不必要的欲望方麵。
(8)每天晚上誠實地檢查自己的行為。
(9)從不誇張過去、現在所做的事情和將來要做的事情。
他的堅定沉著、冷靜自持等優良性格,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
性格的自我修養,是指個人為了培養優良性格而進行的自覺的性格轉化和行為控製的活動。自我修養是培養優良性格的必要途徑,又是個人掌握自己、控製自己的必備能力。自我修養在個人性格發展的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它是教育的補充力量,也是良好教育的必然結果。隻有通過自我修養,才能有效地把握自己性格的發展方向。一個人的性格,不經過認真的自我修養,不可能自然而然地達到優良高尚的境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修養,也難以成器。人類一方麵貴為“萬物之靈”,是大自然的最高主宰者;另一方麵,人類也是有弱點的。
自私、妒忌、虛榮,在有人群的地方都存在。19世紀墨西哥版畫家阿·波薩特,創作過一幅題為《七種不應有的惡習》的版麵,畫麵上有7隻魔鬼般的動物,張牙舞爪地撲向一個人。這7隻動物分別代表懶惰、妒忌、讒言、驕傲、酗酒、發怒、吝嗇7種惡習。其實,人類常見的惡習還不止這些,常見的還有愚昧、粗心、粗魯、懈怠、輕佻、膽怯等等不良性格。若再加上貪婪的欲望和利己心的驅使,還有可能發展為詭詐、狡猾、刻毒、陰險、殘忍,等等。所有這些卑下的東西,確實像魔鬼一樣撲向我們,人就是在同這些卑下情操的鬥爭中成長起來的。誰忽視這種鬥爭,誰就有可能被這些惡魔征服。自我教育、自我修養,就是抵禦這些惡魔的有效武器。
性格修養是一種改進和完善自己的自覺行動。有無性格修養的自覺性,將決定著能否在性格修養上取得成效。性格修養的自覺性,首先來源於主體對性格缺點危害性的認識程度。如果一個人把性格缺點看成是無關緊要的,那他就會對性格修養失去熱情。因此,我們應當認識自己性格上的缺點不僅對別人、對事業有害,而且對自己的生活和前途也很有害處。這種認識越深刻,自覺改正的決心也越大。性格修養的自覺程度,還取決於個體對自己嚴格要求的程度。胸有大誌的人,對自己才會有嚴格的要求,他為自己規定的誌向越崇高,為了實現這個誌向而積極改造自我性格的決心也越大。
2.性格轉化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莎士比亞說:“金字塔是用一塊塊石頭堆砌而成的。”優良性格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良性格的克服也需要長期不懈努力。性格是一種相當穩定的個性特征,這種穩定性特點決定了性格的形成和轉化隻能是一個緩慢的漸進過程。無論是克服不良性格也好,還是塑造優良性格也好,都必須堅持循序漸進。
有的人在發現自己的性格弱點後,想經過一陣子的努力就使不良性格完全轉化過來。經過幾次努力克服不掉,就容易由急躁走向灰心,失去繼續進行性格培養的信心。造成這種半途而廢的原因,在於他們對性格的穩定性缺乏了解,對性格的轉化過程缺乏認識。
性格是在環境、教育等各種內外因素長期作用下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在長時期內緩慢形成的東西,怎麼能夠設想在較短時間內一下子變過來呢?克服一種不良性格,必須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忽視性格的緩慢的漸變過程,想使不良性格在短時間內一下子來個轉變,有時雖然從表麵上看也能奏效,但實際上這種轉變很不穩固,轉變快,反複也快。比如一個怠惰的人,在他下決心克服自己的怠惰時,在較短時間內變得勤快起來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這種變化並不能說明他已真正克服了怠惰的性格,因為怠惰的劣根性在他身上依然存在,隻要一放鬆控製,還會故態複萌。有的怠惰者在環境艱苦時,也能表現出很強的吃苦精神,但一到條件轉好,就又變得怠惰起來。因此,我們不能把性格修養看成是經過努力就能立竿見影的事,不能因為不良性格暫時在行為上消失了,就認為改變性格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必須老老實實地把性格改變看作一個相當長的過程,進行持續努力,求得性格逐步的、緩慢的,然而卻是穩固的和紮紮實實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