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當眾雙腿抖動。這種小動作多發生在坐著的時候,站立時較為少見。這種小動作,雖然無傷大雅,但由於雙腿顫動不停,令對方視線覺得不舒服,而且也給人有情緒不安定的感覺,這也是失禮的表現。同樣,讓蹺起的腿兒鍾擺似的打秋千也是相當難看的姿態。
總之,要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
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行為舉止的習慣並不僅僅如上麵所說的各種規範的約束,表現出明顯的被動性特點。同時,它的其中一部分內容也已經被用作表示禮貌、增進感情、擴大交流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某些舉止已經被賦予了特定的意義。正確掌握和使用這些舉止或動作也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教養水平。
點頭,這是與別人打招呼時使用的禮貌舉止。通常多用於迎送的場合,尤其是在迎送者有許多人時,用點頭就可以向許多人同時致意,表示對見麵的喜悅或對離別的惆悵。在其他場合有時也用到點頭。
舉手,這也是與別人打招呼的禮貌舉止。通常用於和對方遠距離相遇或倉促擦身而過的時候。它的用意在於表示自己認出了對方,但因條件限製而無法站停施禮或對方交談。用這種隨機的禮貌舉止可以消除對方的誤會,並感到與正常招呼差不多的滿意。
起立,這是位卑者向位尊者表示敬意的禮貌舉止。現常用於集會時對報告人到場或重要來賓蒞臨時的致敬。
鼓掌,這是表示讚許或向別人祝賀的禮貌舉止。通常用於在聆聽別人的長篇講話和講演,看完、聽完別人的表演、演奏或獻計之後,用以表示自己的讚賞、欽佩或祝願。鼓掌一般當然出聲,但也可以不出聲而僅僅做出鼓掌的樣子,不過應當讓對方直接看到。
表示禮貌的舉止習慣當然不止這一些,這裏提及的是其中比較常見的若幹種。從根本上說,這些禮儀舉止沒有哪一種是我們任何一個人所不能做到的,隻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一些,這些舉止中所包含的各種思想感情已經明明白白地傳送了出去,不僅說明了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更可以使你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順暢自如。
經典案例一
從一件小事,能看出一個人。
有三個人去一家公司應聘采購主管。他們當中一人是某知名管理學院畢業的,一名畢業於某商院,而第三名則是一家民辦高校的畢業生。在很多人看來,這場應聘的結果都是很容易判斷的,然而事情卻恰巧相反。應聘者經過一番測試後,留下的卻是那個民辦高校的畢業生。
在整個應聘過程中,他們經過一番測試後,在專業知識與經驗上各有千秋,難分伯仲,隨後招聘公司總經理親自麵試,他提出了這樣一道問題,題目為: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廠采購4999個信封,你需要從公司帶去多少錢?
幾分鍾後,應試者都交了答卷。第一名應聘者的答案是430元。
總經理問:“你是怎麼計算呢?”
“就當采購5000個信封計算,可能是要400元,其他雜費就30元吧!”答者對答如流。但總經理卻未置可否。
第二名應聘者的答案是415元。
對此他解釋道:“假設5000個信封,大概需要400元左右,另外可能需用15元。”
總經理對此答案同樣地沒表態度。但當他拿第三個人的答卷,見上麵寫的答案是419.42元時,不覺有些驚異,立即問:“你能解釋一下你的答案嗎?”
“當然可以,”該應聘者自信地回答道,“信封每個8分錢,4999個是399.92元。從公司到某工廠,乘汽車來回票價10元。午餐費5元。從工廠到汽車站有一裏半路,請一輛三輪車搬信封,需用3.5元。因此,最後總費用為419.42元。”
總經理不覺露出了會心一笑,收起他們的試卷,說:“好吧,今天到此為止,明天你們等通知。”
結果可想而知了。
習慣悟語
做事不拘小節,固然是一種處事態度,但這往往也是一種很危險做法,不拘小節有時會誤大事的事例不勝枚舉。因此,事無巨細,小中才能見大。做事認真仔細,才能把事做得盡善盡美。
譏笑諷刺(文尾加圖加文字左說:你別笑話我,你和我一樣。)
有一個一家三口滅門的血案,在警方契而不舍的查緝後,已宣告偵破。凶嫌被捕後,坦承說出萌生殺機的原因,並在行凶後擔心事情敗露,而再殺其妻女滅口。
凶嫌表示:兩個月前,“死者”用活刺激他、恥笑他,並用手指指他胸前,笑他“沒什麼用”,開堆高機那麼久了,仍然是“給人請(聘雇)”,不像他自己開堆高機沒多久就當了老板。對這樣的“譏諷”,凶嫌懷恨在心,後來“死者”隻要與他碰麵,就不斷嘲笑他,以致使他萌生殺人泄恨之心。
據警方表示,凶嫌心智健全,但因受到對方不斷的譏諷和嘲笑而殺人,這成為曆年來滅門血案的特殊案例,頗值得社會大眾警惕。
不要以為小節灼傷大雅,相反要注意從小處入手,樹立自己的形象,全方位地完善自我,最終使自己登上大雅之堂。
古人早有明訓:“言語傷人,勝於刀槍。”許多人常以“嘲弄”他人為樂子,也有部分綜藝節目的主持人,戲稱未能在比賽中過關的來賓“笨”,或嘲笑比賽者的長相“醜”。有些雖然是屬玩笑性質,但總讓人覺得不妥,畢竟“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言事批評,會使聽者產生不悅;嚴重的,正如滅門血案的被害人一般,遭到殺身之禍,後悔莫及。因此,古人說:“喪家亡身,言語占八分”,似有其道理,真是叫人不得不謹慎。
其實,言辭起衝突而萌生殺機的情況處處都會發生。法國巴黎有一名“美食專欄作家”,經常在文章中特別讚譽某家餐廳,或嚴辭批評某些餐廳的菜肴。有一次,此專欄作家在專欄中對一餐廳的菜色做“像豬食”的評語,以致激怒了餐廳老板。該老板事後特別再請此美食專欄作家去試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專家吃完後臉色大變,暈倒在地,送到醫院時氣絕死去。餐廳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後,坦承“設毒宴”下毒,他說:“批評我們的美食像豬食的人都該死!”
這真是叫人瞠目結舌,“專欄作家”們下筆時可得小心點,就像你說話一樣,若言詞過於尖酸刻薄,批評太過分,可能也會“惹禍上身”。
每個人都喜歡受到別人的讚美,沒有人喜歡別人來指責自己。即使是相濡以沫的朋友,即使是一句簡單的讚美之詞,也可以使人振奮和鼓舞,使人得到自信和不斷進取的力量。
讚美對於一個女人來說,似乎更為重要,因為女性經常是以情感來體驗生活的。作家裏昂梅爾遜和他的妻子夢絲是在2月23日結婚的。裏昂說:“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結婚的日子,因為那是在華盛頓生日的後一天。”但他的妻子卻說:“我永遠不會忘記華盛頓的生日,因為那是在我們結婚的前一天。”
法國上層階級的男人們,就很習慣對女人的穿戴表示讚美,而且一個晚上不止讚美一次,常常是好幾次。5000萬個法國男人都這樣,這是因為他們有教養,懂得讚美的重要。
經典案例一
在茂密的山林裏,一位樵夫救了一隻小熊。母熊對樵夫感激不盡。有一天樵夫迷路借宿到熊窩,母熊安排他住宿,還以豐盛的晚餐款待了他。翌日清晨,樵夫對母熊說:“你招待得很好,但我惟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心裏怏怏不樂,但嘴上說:“作為補償,你用斧頭砍我的頭吧。”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幹年後樵夫遇到了母熊,問她頭上的傷口好了嗎?母熊說:“噢,那次痛了一陣子,傷口愈合後我就忘了。不過那次你說過的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真正傷害心靈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厲害的東西——語言。我們在生活中有時與人說話會給對方造成傷害,這是我們必須謹慎的,這樣的“刀子”太傷人。
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與其他生靈的區別就在於人是有感情的,而人與人之間感情交流,又往往是通過語言來溝通的。所以說,與人交往的第一要務就是學會說話。一個會說話的人,肯定是社交圈裏的高手,肯定會有一人好人緣;而一個不會說話的人,肯定是一個與成功無緣的人,即使有所成功也是有限的,因為說別人不愛聽的話,無異於給自己的成功設置障礙。
習慣悟語:
“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在人世間,一個人的品質是通過他的一言一行來體現的。
舍棄合作
合作就是團結互助,由於競爭成為日常生活各個領域中一種無處不在的現象,團結互助就顯得尤為重要。當今競爭的社會更需要合作精神。事實上,縱觀古今中外,凡是在事業上成功的人士都是善於合作的人。
李嘉誠的名字在海內外已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分析他成功的一生,助他走向輝煌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善於合作,善於和各類競爭高手團結協作。在他的麾下,聚集著這樣一群人:
霍建寧,畢業於香港大學,後去美國留學,1979年學成歸來被李嘉誠收歸長江實業集團,出任會計主任。1985年被委任為長江實業董事。他有著非凡的金融頭腦和傑出的數字處理能力。
周千和,20世紀50年代初期就追隨李嘉誠,是與李嘉誠先生南征北戰多年的創業者,他勤勞肯幹,真誠待人,為人處事嚴謹精明。
周年茂,周千和的兒子,曾在英國攻讀法律,對各項法律條文了如指掌,是經營房地產的能手,屬書生型人才,被李嘉誠指定為長江實業發言人。
洪小蓮,20世紀60年代末期起就是李嘉誠的秘書,跟隨李嘉誠20餘年,為李嘉誠立下了汗馬功勞。她精明強幹、雷厲風行,頗有“女強人”之風。
上述四員大將均屬創業奇才,李嘉誠把他們攏在自己帳下,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擁有人才的大老板。因為他深深明白,成功離不開團結協作。今日這種經濟競爭,說到底更是一種人才的競爭。如果擁有了各種人才,並誘導他們貢獻自身的努力和聰明才智,就能在競爭中取勝。
李嘉誠還采取“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把團結協作運用得淋漓盡致。為了避免東方式的家庭化的企業管理模式,他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大膽啟用洋人。他聘請了一位美國人PoulLvons做經理,由他配合原來的基層管理人員實行企業的國際化管理。20世紀80年代,他又大膽啟用了英國人馬世民。馬世民聰明好學,積累了大量融合東西方企業管理精華的管理經驗,是個難得的人才。當時,雖然馬世民還名不見經傳,但李嘉誠卻提升他做了和記黃浦董事兼總經理。
由李嘉誠一手構建的這個擁有一流專業水準和超前意識、組織嚴密的“內閣”,在激烈的經濟競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說,李嘉誠財團之所以能夠成為跨國財團,和他周圍那些能幹的中國人、外國人是分不開的。尤其是李嘉誠大膽啟用的那些外國人,在幫助他衝出亞洲、走向世界方麵既充當了“大使”,又充當了衝鋒陷陣的“士卒”。正如一家評論雜誌所稱道的“李嘉誠這個‘內閣’,既結合了老、中、青的優點,又兼備了中西方色彩,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如今,李氏王國的業務包括房地產、通訊、能源、貨櫃碼頭、零售、財務投資及電力等,十分廣泛。試想,如果李嘉誠先生不與他人合作,僅靠一個人的力量,縱使他有三頭六臂,也不能創造如此宏大的事業。因此,李嘉誠的成功更確切地說應該是團結協作的成功。
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了合作的重大作用。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說過一句名言:“每一個凡人,其實都可以成為偉大的禹。”凡人成為偉人的條件是什麼呢?就是團結協作。漢高祖劉邦在平定天下以後,設宴款待群臣。席間,他對群臣說:“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朕不如張良。治國、愛民和用兵,蕭何都有萬全的計策,朕也不及蕭何。統帥百萬大軍,百戰百勝,是韓信的專長,朕也甘拜下風。但是,朕懂得與這三位天下人傑合作,所以朕能得到天下。反觀項羽,連惟一的賢臣範增都團結不了,這才是他失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