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拆分後的中國電信在數百個方案中,確定了即將啟用的新標誌,與此同時,北京城南的某棟建築裏,一個留著絡腮胡子,身材魁梧的人,也終於長長舒了口氣。這個人是誰呢?他是陳丹,中國電信新標誌的設計者。現在的陳丹,早已經成功地設計了多家名牌企業的標誌,在業內也擁有了自己的名聲。
當初剛來北京創業之時,一輛自行車,一個裝滿了資料和作品的大背包,就是陳丹的全部家當,帶著這些東西的他在北京的街頭、地鐵裏向周圍的人介紹自己是幹什麼的,他甚至拉著不相識的人去看自己的設計,希望能被對方選中。
陳丹說:“97年的時候清華同方上市,股票漲得很好,我就根據‘清華同方’四個字做了幾個標誌,打114找他們,問他們有沒有標誌,結果知道他們正在招標,回來以後我就全力以赴,當時的想法就是一定要把它拿下來。我送了一摞方案去,後來中標了,聽說他們一共收到了120多個方案,其中的有一半是我做的。那些都是我的心血。後來標中了,我感到格外開心,這件事也讓我更堅信一個道理:天道酬勤,公道愛人。”
直到現在,陳丹都還保留著資料、作品不離身的習慣,隻是自行車換成了桑塔那,大背包變成了後備箱,遇到新認識的朋友,他還是會拿出隨身的資料,因為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能拉來“活兒”。陳丹就是這樣,時刻都不忘記自己的事業。
尋找資金擴大規模,增加實力應對來自海外的競爭,是陳丹現在最大的願望,他為此四處奔波著,一如當年創業時候的風塵仆仆。陳丹說他現在還不敢設想未來是否能在國際上打出自己的品牌,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確給了他更大的市場空間。現在他正準備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標誌設計的競爭,也許這能讓他有一個新的飛躍。聊到對未來的設想,陳丹的臉上依然流露著內心深處的浪漫。
一分浪漫,一分熱情,一分專注,陳丹和他的夥伴們就這樣一起在標誌設計領域摸爬滾打了8年,經曆成功,也遭遇失敗,但鍥而不舍。
很多人認為搞設計的人,怎麼著也是有幾分天分的,陳丹也該是有著自己的天賦。確實如此,陳丹在設計上很有自己的一套,但是當天分沒有努力相伴,再好的天分也會浪費掉。陳丹努力了,所以他把自己的天分發揮了出來,而那些空有天分而不去努力的人,隻能當個有才華的失敗者。
劉禮華,1987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院,放棄了優越的工作環境和出國深造的機會,作為當時江陰市惟一的碩士生,來到了法爾勝集團公司。
以劉禮華為首的人才隊伍,為法爾勝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保證。這個當年的手搖麻繩廠,一躍成為總資產超過三十幾億元的大集團,生產的產品從麻繩,到高性能鋼絲,再到光纜、光纖、光棒電子信息產業。90年代以來,法爾勝在產量、品種、市場份額、出口創彙、上繳利稅等方麵,連續十多年位居全國同行第一。
“人活著,不能沒有追求,不追求事業,是蒼白的人生。”劉禮華如是說。
從進廠的那天起,劉禮華就注意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被分配到熱處理車間,他與工人師傅一起摸爬滾打,兩年多的鍛煉,他學會了掌握許多鋼繩生產的基本功,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的實踐本領,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強烈的事業心、進取心已成為劉禮華人生的支柱,成為他前進的動力。1989年劉禮華主持並成功籌建了當時國內具有五個一流水平的金屬製品前道鋼絲加工新技術、新設備綜合試驗分廠,在國內首次研製並應用了國際先進水平的單線剝殼、酸洗;連拉生產流水線,生產成本降低了10%左右,勞動生產率提高了4倍。1992年,法爾勝集團開始進行三次創業,企業的發展為劉禮華施展個人才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他創辦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負的法爾勝技術開發中心。又在很短的時間內,使技術開發中心走上了正常的發展軌道。1993年研製電話、電報用鍍銅鋼絲時正值盛夏,作為研究所所長,劉禮華帶著一批進廠不久的大學生們揮汗如雨,爭分奪秒,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產品開發出來以後,劉禮華和研發小組的科技人員來不及調整疲憊的身心,又馬上投入光纜用扇形鋼絲記憶合金絲研製工作。白天,他深入試驗現場,隨時解決各種問題,晚上又在計算機上進行設計修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