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坊
生活在多處/雙城通訊
作者:張蕙菁
前兩次去田子坊,都是周間比較冷清的時間。後來常聽人說田子坊觀光客多,熱鬧,一直就沒親身體驗過。上周六小米約去吃早午餐,我這孤陋寡聞之人才見識到田子坊的盛況。
出租車接近泰康路,已經開始塞車。下了車,步行走進弄堂,果然滿滿當當的都是人。那天天氣又極好,餐館都把桌椅擺到店外,一桌桌的食客密挨著,得貼著他們的椅背走過,他們的披薩或沙拉就在我鼻子底下。
小米約的咖啡館真不好找。也不能怪她,田子坊裏同一個門牌號可能還分前門和後門。前門一家飾品店,後門一家小飯館,小米約的地方正是要繞到後門,我們找到了門牌號,抬頭一望,也看見了店招牌,但就是找不到上樓的門。走進前門那家飾品店裏問,年輕的店員眨巴眨巴眼睛說不知道。
我們坐在頂層的小閣樓,窗戶正對著的角度,有三分之一是藍天,三分之二是另一家的紅瓦屋頂。以周末選擇喝咖啡的地點而言,實在算不上風景宜人,偏偏人比哪兒都多。我在想會不會大家到上海就是要看別人家的屋頂。就好像旅遊區的飯店總是要麵對風景最好的地方。巴黎的咖啡館把桌椅麵朝大街排列,因為在巴黎看看路人也算是一種風景。田子坊和以上兩者都不同。坐在樓上的,沒有自然風光,隻有別人家屋頂。坐在樓下的也沒有路人看,因為看路人是需要距離的,在田子坊隻會看到路人的腰腹圍。但我猜想或許這種窄小、緊挨的弄堂氣氛,逼仄的樓梯間,伸手可觸的屋頂,就是遊客喜歡看的上海風景,正好滿足“螺獅殼裏作道場”的想象。
記得看過陸傑給《上海畫報》拍的一張黑白老照片,場景就是像田子坊這樣的老弄堂,當然是未經改造過的。兩個男人把上半身探出小閣樓的窗戶,可以看出他們都隻穿著內衣白背心,其中一個正在往另一個的玻璃杯裏倒啤酒,兩人都嗬嗬笑得很開心。那是舊日上海的敦親睦鄰一景,和改造過後的觀光勝地前門不知後門開了什麼店,仍住在田子坊的住戶抱怨入夜酒館太吵,聲言爭取居住權,果然還是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