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女電子郵件

生活在多處/雙城通訊

作者:張蕙菁

元旦假期上海既濕又冷,是促進宅男宅女人口蓬勃增長的天氣。我今年用MSN和Facebook完成拜年任務,四天假期總共就出了一次門。出門不為別的,為了補充繼續宅的資本——書本和糧食,而直奔陝西南路,鑽進季風書店,逛半個鍾頭,買了索爾·貝婁《洪堡的禮物》、尼爾·蓋曼的《星塵》,和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的《訴訟筆錄》。接著再穿過超市的人群,買一條燕麥吐司,兩個甜甜圈。再沒有比冬天在家裏喝熱茶,吃甜甜圈,讀小說,更令人滿足到發胖的了!

宅在家的第二天,收到一個陌生地址寄來的電郵。打開一看,用英文寫著“Hi,I am your mother!”花了我十分鍾才弄明白,不是惡作劇,我收到的是一封具有曆史紀念意義的郵件——我媽人生第一封電郵。大概是響應奧巴馬的教育政策,我那在Google工作的妹妹決定著手消滅家中的資訊落差,幫我媽注冊了一個gmail賬號,並趁新年假期教她發電郵。不過,妹妹在美國的電腦沒有中文輸入,因此媽媽隻好拚湊學過的英文單字,給我寫了這麼封直白的郵件。

妹妹發動的這波網路掃盲肯定不容易。我媽是個電子產品智商極低的人,人又好奇,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她在手機上貼著使用說明的小抄,就這樣我還會不時接到她打來電話,口述手機症狀:“現在熒幕上出現了個XXX,是做什麼的?”這種時候我總是想,一樣產品隻有一種功能、隻有開跟關兩個按鈕的時代,多令人懷念呀!在不知道媽媽按過多少鍵、到了哪一層目錄的情況下,要回答這種問題,真有種下盲棋的感覺。我很想呼籲手機製造商:別再把手機弄得那麼複雜了!對容易資訊迷路的媽媽而言,簡單才合理。

看過媽媽學用手機,就可以想象她學發電郵的模樣。我妹在MSN那頭說“好不容易呀”,我不忍心告訴她:這不算什麼,等你開始接到“現在有一個框框,上麵有一個紅圓圈裏麵一白杠,什麼意思?”的谘詢電話,你就知道了。真希望市麵上能出現“絕沒有係統訊息”、“絕不會錯誤操作”的電腦。妹妹,新年剛開始,要堅持下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