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抑鬱像流感在蔓延(1 / 2)

心理專刊

作者:陳芸

編者的話:抑鬱,是我們今天的頭號“心靈公敵”。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抑鬱症患者至少1.2億;約13%—20%的人在一生中可能有一次抑鬱體驗。然而,抑鬱症在我國就診率和治療率卻很低。抑鬱從何而來,該如何應對?已至而立之年的IT工作者王先生用日記記錄了他和身邊人的情緒變化,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一些答案。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主任醫師、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健康教育部部長 姚貴忠

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北京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主任 楊甫德

理想太遠

2012年1月20日

不久前,我被醫生診斷為輕度抑鬱,這讓周圍很多人不解。在他們看來,我的生活似乎沒有什麼缺陷,從小家庭條件優越殷實,生活學習環境良好,大學畢業後又留在大城市裏工作……可事實是,無情的歲月,像篩子一樣把年少時的夢想篩得支離破碎。學著不喜歡的專業、做著很勉強的工作,我的心情一直反反複複,越來越消沉,甚至恐懼、迷茫,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也許我消失了,世界會更美好……

點評:理想是生活的目標,本是美好而值得期待的,但如果它在預期時間內沒有實現,內心的不平衡、委屈、痛苦就會紛紛而至。就像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所說:“一天不得滿足,人就要痛苦一天。”廣西心理學會會長李宏翰等人針對大學生所做的一項研究也發現,“理想—現實”的差距,可能導致悲觀、自卑、敏感、自尊心過強等諸多心理問題,進而容易產生抑鬱情緒。

欲望一旦產生,就會開始橫衝直撞,直到吞噬理智。麵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一方麵,每個人都應當提醒自己“知足常樂”,從手中已經得到的東西裏找快樂,比如擁有和睦的家庭、健康的身體等。另一方麵,當夢想與現實出現較大心理落差時,要盡快反省自己,找到短處、肯定長處,及時調整目標和方向。

責任太重

2012年2月5日

深夜,周圍一片寂靜,我卻怎麼也睡不著,胸口就像壓著一塊大石頭,感覺就要窒息了。仔細想想,我的生活又何嚐不是如此呢?上學時,家人成天強調“好好學習,將來一定要上名牌大學”;工作了,父母每次打電話都要交代“要上進、給家裏爭光”;結婚後,妻子不斷說著“5年內換套大房子”……這些溫柔的囑托,就像重重的大山一直壓著我,讓我透不過氣。快樂似乎已經是很久之前的記憶了。

點評:“為什麼每一片落葉都是趴著,因為傷感太重;為什麼恐龍最後滅絕,那是因為受不了生命的重。因為生命很重,所以我們的生活要輕。”——這樣一句在網絡上廣為流行的話,道出了無數人的心聲。升學壓力、工作競爭、經濟負擔等,生命中各種不得不承受之“重”,讓我們的心靈疲憊不堪,稍不注意,就會被擊垮。

麵對如此沉重的包袱,有必要學會慢節奏、輕生活。第一,給生活做“減法”。放棄對物質的過分追求,對名利的過度看重。第二,適當“服服軟”。再強的人也要學會示弱,壓力太大時,有必要讓家人知道你累了,需要理解和安慰。第三,留些時間給自己。有時要適當“瀟灑”一回,把責任、負擔暫時放到一邊,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如看書、散步等,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最真實的自己。

本領太少

2012年3月18日

整整一上午,什麼工作也做不了,思緒簡直一片混亂。很常規、很自然的簡單工作,也能帶給我重重的壓力。今天鄰桌同事大張悄悄告訴我,自從他當了小組負責人,情緒好像也有些不對勁,升職明明是好事,他卻常常莫名其妙地失落、煩躁、抱怨,在單位還能勉強撐著,回到家就想發火、摔東西。他問我:“我是不是得看心理醫生了?”

點評:“單位笑眯眯、回家凶巴巴”的“職場雙麵人”如今並不少見。為了工作生活,很多人往往會刻意展示自己積極陽光的一麵,扮演與自己性格不同的角色,或者硬著頭皮接任務,勉強承擔可能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工作。但是,人的心理需要平衡,如果總是掩飾、壓抑,不良情緒找不到出口,最終可能“引火燒身”,陷入痛苦的深淵。

我們需要卸下麵具,把自己的真實感情表現出來,而不是“為了微笑而微笑”。當負麵情緒積壓時,要允許自己適當表達憤怒和不滿。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不必強自己所難,碰到難題,可以主動向有經驗的人請教,或者把問題分解,從小的任務開始,逐步接近目標。當然,如果真的出現了抑鬱,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診治,不要試圖單純通過講道理、勸說等解決問題。總體來說,抑鬱症目前的治療有效率可以達到60%—70%,甚至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