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式PBL互動教學法改革與實踐
財會教育
作者:徐嶺
摘要: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Learning based on Lecture教學法,簡稱LBL教學法)是以教師為主體,以講課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輸式教學。這種方法越來越表現出局限性,如不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利於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等。結果是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關係上並沒有形成良性互動,這不僅挫傷了雙方的積極性,還削弱了教學效果。本文引入網絡式PBL互動教學法,深入剖析該教學法的本質,並探索它們在會計專業相關課程中的應用實踐與效果,以期更好地實現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PBL教學法 互動教學法 網絡式PBL 互動教學法
代信息網絡技術對教學手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教師不僅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通過網絡獲取各種資料,還可以通過各種通訊方式(手機、電話、郵件、QQ、微信等)與學生保持及時溝通,甚至可以建立虛擬課堂(如QQ群、微信群等)。這些都為教師與學生進行充分溝通、交流提供了平台。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小組討論為形式,在輔導教師的參與下就某問題進行研究的學習過程;互動教學法強調教與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性循環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影響,以達到圓滿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相長、學學相長的理想狀態。本文擬研究網絡式PBL互動教學法,並以《稅法》為例探索其在會計相關課程中的實踐可能與效果。
一、 網絡式PBL互動教學法概念辨析
網絡式PBL互動教學法不等同於單純的網絡式教學法,也不等同於單純的PBL教學法,或者互動教學法,而是將三者融合而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法。網絡式PBL互動教學法是以學習團隊網絡為工作方式,以PBL教學為內容,以網絡節點內部相互之間的交互為特點的一種現代教學模式。它既可以規避傳統教學法的缺點,實現超越時間(比如課堂時間等)、地點(上課所在教室等)、人數(課程教學班等)局限,充分發揮教師作為導師的主導和引領作用,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反思問題、針對問題進行探究性學習的熱情,以使特定課程的教與學良性互動並不斷增值。
(一)網絡式PBL互動教學法的工作方式——學習團隊網絡
本文所指的網絡式教學是在社會日益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教師以一定的課程學習為目標組建的學習團隊網絡。
學習團隊網絡這一工作方式具有兩個特點。首先,該學習團隊網絡借助的平台可能是實體的(如教室、實驗室、報告廳、實習場所等),也可能是虛擬的(如QQ群、微信群、飛信群、公共郵箱、學校提供的教育在線平台等)。第二,該網絡本身具有一定的結構,由節點和鏈路構成。節點就是團隊中的各個學生和教師,鏈路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關係。該網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由任課教師開發和主導,但能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各個節點之間的無障礙溝通,也就是可以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實時、動態的交互。網絡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借助相應的平台發布、共享學習資源,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協作共同研究材料、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教師則可隨時查看學生學習過程和效果,及時提供不同層麵的個性化答疑和引導服務,最終師生可以共同評價和反思上一階段的學習成效(即教學目標完成情況)。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情況決定相關課程的學習團隊網絡是封閉的,半封閉的,還是開放的,以保證網絡價值不斷增值(網絡開放度越高,與外部環境交換的機會越多,獲取的有用信息也越多。比如往屆的學生有可能貢獻具有現實意義很強的研究課題或對學弟學妹提供學習指導等,再比如關心學生成長的某些熱心知名專家為學生提供相應專業幫助等);任課教師可請相關技術人員協助對學習團隊內部、外部不同層級的各個節點進行相應授權,以保證學習團隊內部需要保密的相關信息和內容的安全性。
(二)網絡式PBL互動教學法的工作內容——PBL教學
PBL教學法最初於1969 年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 提出,已經在西方教育發達國家、地區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是西方主流教學模式之一。日本、新加坡、我國香港和台灣地區近年相繼引進該教學法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國部分院校(醫科專業居多)也相繼試行該教學法,反映效果良好,並逐漸被更多的院校接受和采用。
然而,PBL教學法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其一,課程設計較容易出現不合理或超出學生研究能力的現象。其二,課堂討論學生積極性不夠。其三,耗費時間過多等。本文經研究發現,這些弊端的存在不僅與PBL 教學法基本操作流程多且又十分耗時有關,更與以往的PBL教學實踐僅僅拘泥於課堂有關。如果引入前文所述的學習團隊網絡這一工作方式,將最大限度地降低這些弊端的負麵影響。因此,本文語境中的PBL教學就是基於學習團隊網絡這一工作方式的PBL教學,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PBL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