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拆彈部隊》完勝:奧斯卡保守依舊(3 / 3)

影片選取了看似非常中立的角度展現美國政府的外交軍事行動,以及在海外的美軍生活的一隅。所謂“中立”也是一種姿態,通俗點說,是另一種秀的方式,讓作品看起來消除了主觀,隻剩客觀。本片采用的是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令這種意圖更加突出。影片選取的反映對象——拆彈小組——也很討巧,他們和當地民眾直接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很小,而且都是冒著生命危險解困的場景。主人公詹姆斯雖然性格有些偏執,視拆彈為挑戰和享受也毫無團隊精神,但是在他身上卻體現出了美國士兵最多的人性之善。為了給賣DVD的“貝克漢姆”留個全屍,為了解救被安裝了炸彈的伊拉克當地求助者,他都拚到最後一刻,冒了本可避開的生命危險。

當然,必須要強調的一點是,《拆彈部隊》不能被簡單地看做是傳統的主旋律影片,電影片頭有一段話:“戰爭的狂飆突進是一種癮,強效而致命,因為戰爭本身就是毒品”。通過這段話和偏執狂一般的主人公性格特征的設定,可以知道,這部電影並非傳統的英雄主義影片,而是想與經典越戰片比肩,挖掘戰爭對所有卷入的人、尤其是士兵的扭曲。詹姆斯回國後無法適應國內的和平寧靜,他隻有在戰場上,在拆彈的極度刺激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最終他誌願回到了戰場。下了飛機的詹姆斯,一臉的滿足。

其實在伊拉克,沒有人生活在正常狀態之下。除了拆彈瘋子詹姆斯,貌似老練的桑伯恩卻時刻處於恐懼中;來自耶魯的埃爾德裏奇恐懼到人生態度都有些虛無;老百姓憎恨美國士兵又會去求助於他們;恐怖分子不惜強迫自己的同胞做人體炸彈。

作為美國國家安全外交的大事件,正麵反映伊戰題材的作品是被美國主流社會翹首期盼的事情,《拆彈部隊》終於在等待良久後優質出現,贏得奧斯卡也是必然。影片中將美國上兵以忍辱負重的保護者和拯救者的形象呈現在國民和世界麵前,讓保守派如釋重負。“9·11”和伊戰猶如一個巨大的夢魘,成為美國人集體的心靈創傷。《拆彈部隊》巧妙地觸及了這個敏感的傷口,以貌似紀錄片的形式展現了美軍士兵的正義和英勇,消除了民眾對政府的長期懷疑和不信任,激勵了國家的整體士氣。“政治正確”,形式巧妙,又是及時雨,《折彈部隊》贏在情理中。

結語

曆屆奧斯卡都傾向於關注現實,近年來尤其如此。自從“9·11”以來,伊戰久拖耗傷美國的元氣,虐囚醜聞,跨國公司黑幕,全球經濟寒冬,所有這些沉重的現實問題都從美國電影人的無意識當中反映出來。奧斯卡的後“9·11”時代從此進入了暴力和黑暗的主題。美國電影工作者甚至將敵人在《魔戒》、《哈裏·波特》等一批魔幻題材的影片中具象化,以衝散當時久久無法消除的受創心理。第80屆奧斯卡時,暴力而黑暗的《老無所依》大勝,獲得多項大獎。有影評人撰文指出,暴力題材在好萊塢大行其道,完全是電影工作者對當時社會現實的無意識反映。20世紀六七十年代肯尼迪總統遇刺,美軍陷入越戰泥潭時,大量暴力、無政府主義題材充斥銀幕,時代小同,現象一致。

《阿凡達》和《拆彈部隊》其實都是反戰片,前者是在虛擬的世界裏反對以美國政府為代表的人類的侵略;後者以貌似中立的立場刻畫了伊拉克戰爭前線美國士兵的行為、生存狀態,讓人們既看到了美國付出的代價,也看到了伊拉克的滿目瘡痍和美國外交政策遺留的仇恨。

任何電影獎項的評選都無法脫離一定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的語境。作為全球電影工業第一大獎的奧斯卡也不例外,它首先要照顧到的是政治而非藝術方麵。要獲獎,其必要條件是“在政治上正確”。所謂“政治上正確”,很肯定的一點是決不能引發大規模非議,其主題、內容和故事必須符合美國的傳統理念和主流社會價值觀。不管奧斯卡獎的評選有多少必然和偶然的因素,奧斯卡獎80多年基本都在堅持一個原則——維護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堅守一定的政治保守性和“政治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