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處處與人爭長較短,所以才不會有人與我強力爭鋒,我才處處顯得雍榮自得。古人所說圓潤窮通,以屈求伸的話難道是沒有道理的嗎?實在是許多經驗教訓積累總結出來的精華呀!如此周全詳備才能使天下歸心呀(《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按照這樣的邏輯推理一下,豈不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第四十章)’嗎?所以,聰明的人做事情,總是朝最壞處去想和預防,而朝最好處努力的。如此才能居安思危而最終有所成就。為強盛而努力但又要時刻牢記和明白現狀的不足和貧乏,因為強壯是從不甘現狀的追求信念和柔弱的點滴積累中來,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地越積越強,越積越強越要重視不背棄這種對基本的恪守,使自己始終像初生的嬰兒那樣處於蓬勃發展而少困害的狀態,像天下的溪水那樣滋潤萬物而無所不在,教導人民養成謙謙自牧的修養,這是第一重修煉;恪守天下正道、追求正義和光明的同時,也要了解和熟知邪惡和黑暗的侵害手段、進而製止他們,才能維護和實現社會正確的發展方向。隻有保持和周全這種做法而不偏離,才能使天下重新回歸太平繁榮的盛世,讓發展的溪水有所依持和歸彙,成就天下的河床,為引領天下的正道做出表率,這是第二重修煉。當天下進入輝煌鼎盛的時代,更不要忘記曾經屈辱和落後的教訓,榮譽和成功,是從失敗和知恥而後勇的磨礪中獲得的,所以此時更要虛懷天下,加強這種謙卑信念的修養,為天下打造長久發展的生生不息之道,成就彙聚天下百川的深穀這是第三重修煉。溪是流水,式是河幹,穀乃彙流成汪洋,所以聖人雖身居高位、權力無限,卻以明道尚民的修養去影響普及和教化百姓,人民也會以愛國守道為誌向去作為,其中才能出眾的人就會被任命為官長,整個社會製度便會渾然一體而無衝突分歧。(《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因此說,守雌、守黑、守辱是知雄、知白、知榮的基礎和根本,在這種發展的同時,不斷加強自己的修養:為天下溪,為天下式,為天下穀,一步步成就人間正道。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道德經》第三十二章)。所以,其三就是持道守柔、無為而治。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道,天下希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