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出真知

投資圓桌

作者:姚斌

2015年的致股東信,是巴菲特投資生涯中的第五十封信。

其實這些經驗表麵看來都是老生常談,但是每次聽來卻依然溫故如新。

“我在生意上的經驗對我的投資有所幫助,而我的投資經驗反過來又讓我成為更好的生意人。二者的經驗是互通的。”大多數投資者可能具有投資經驗,卻沒有商業經驗,而許多商業家可能具有商業經驗,卻沒有投資經驗。因此,同時具備這兩者經驗的人顯然就具有了真正的優勢,不過正如巴菲特所說的,這個真理隻能通過實踐才能徹底領悟。否則,你沒辦法知道。

在巴菲特披露的幾條公司收購標準中,他隻注重已被證實的持續盈利能力,而對未來預期不感興趣,更不感冒業績突然好起來的企業。許多人的投資都是基於公司的未來預期,但是預期需要知道公司的所有信息,如果能夠正確解讀這些信息,投資者就能夠預見到當前的股價還沒有反映出公司競爭地位的變化,並先於其他投資者做出買進或持有。不過,“預期”常常因為各種不確定因素而落空,這樣就會導致投資的失敗。而巴菲特要求的是已被證實的確定性,因為隻有這樣的確定性,投資才是穩妥的。

巴菲特在2015年的一個重要警告是:“如果一個投資者買入伯克希爾股票的價位非常高,比如接近每股賬麵價值的兩倍,那麼他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實現盈利。換而言之,如果買價非常高,一筆良好的投資就可能退化為魯莽的投機。”這其實就是說,好公司並非等於好股票,但是許多人卻將這兩者混淆起來,為股票支付出了過高的價格。實際上,那些光芒四射的公司股價常常被嚴重高估,因此其未來可能麵臨著下跌,而那些被一致認為“壞公司”股價常常被嚴重低估,因此其未來反而深具上漲的能力。

巴菲特認為,他有能力逐年增加公司的每股潛在盈利能力。但是,在某些年份這樣的增長將是顯著的,而其他一些時間將很少。許多投資者喜歡追逐持續不斷高增長的公司,但是如果他具有一定的商業經驗,那麼他就會知道,任何公司的高增長都是不可延續的,因為公司的利潤最終一定將“均值回歸”。因此,高增長就是一種幻象。投資者必須明白,增長隻是正確行事的副產品,其本身並不是一個有價值的目標。有時候增長隻會毀滅價值,而不會增加價值。

“波動性和風險不是一回事,但是一些流行的公式,將學生和投資者領入歧途。”確實,股價波動不是風險,股價波動對真正的投資者隻有一個重要意義,那就是,當股價大幅下跌後,給投資者提供買入的機會,而當股價大幅上漲後,給投資者提供出售的機會。在這兩者其他的時候,投資者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股利收入和公司的運作上,不必對股價波動過於敏感。投資者應該學會以經營一家企業的態度去經營股票。

當然,這個觀點很難讓一些人接受。其實,擁有股票真正的風險在於,是所持有的公司出了問題。通常情形下,公司一旦出現了實質性的問題,很可能會讓持有者中斷他們的投資。

大部分投資者,“都可以、也應該把投資時限設置為數十年”,短期的價格變動是不重要的。他們應該關注的是長期購買力的增加。巴菲特建議,對於這些投資者,在一段較長的時間裏,購買一個分散的多樣化的投資組合,比持有美元債券要安全的多。然而,現實中很少有人做到這一點。大部分人采取的是“積極交易”的策略,試圖“抓準”市場的波動,不充分的多元投資,向基金經理和顧問支付不必要且高昂的費用。

“不應該用借來的錢投資”。巴菲特以他一生的經驗告誡我們, “所謂的預測家能填滿你的耳朵,但是永遠不能填滿你的錢包。”看看過去一年來在A股市場上所發生的“昌九”融資者們的事件,巴菲特所言非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