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上來說,嵩縣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南部,地處伏牛山北麓及其支脈外方山和熊耳山之間,因處於嵩山起脈而得名。
當朱常浩一行快馬加鞭的來到嵩縣的時候,天已經黑了,就地安營紮寨。
晚上,朱常浩的幾個大老爺們,和曹士珩一起論道,結果這老道竟然說起了這嵩縣的地理水脈,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什麼有伊河、汝河、白河三條較大的河流,分別隸屬於黃河、淮水、長江三大流域。
邊界上,東接汝陽、魯山,南鄰南召、內鄉,西依欒川、洛寧,北與宜陽、伊川接壤,是一處富庶之地,現在都屬於福王的封地了。
大家聽完最後一句話,都沉默了,朱常浩心裏卻冷笑不已,“福王,我的好三哥,你這麼多的封地,那糧食老子就給你盜走,讓你一朝回到解放前,當然,福王是不知道什麼“解放前”的!”
大家走了,睡覺去了,而明天的啟程就是伊川縣了,這是離洛陽最近的一個縣,在洛陽府的管轄範圍裏,屬於上縣。
說實話,朱常浩也明白,伊川縣北依洛陽城區,南接嵩縣,東臨登封,西望宜陽,東北與偃師接壤,東南與汝州市毗鄰。在曆史上,出過大宰相範仲淹,還有曆史上大名鼎鼎的尹川書院,還有最著名的酒祖杜康,也在這裏。
朱常浩在這裏停留一天,和自己的屬下逛了一天的伊川縣的這裏名勝。
就在傍晚回營的時候,折忠信來報,說他們押送的數十車禮品已經在洛陽的南門外等待王爺的抵達。
朱常浩聽到在這裏,就不在多語,對折忠信說道,“告訴他們,原地等待,本王明天一早抵達!”
“是,王爺,那小的告退”,說完,在逐漸黑沉的夜色中,折忠信快馬奔去。
遊蕩了一天,大家也累了,就早早地休息了。
一夜無話。
第二天的巳時的時候,朱常浩他們已經抵達了洛陽。
看到洛陽雄威的城牆,傍邊的老道滔滔不絕地朱常浩解釋道說道,“王爺,洛陽古稱雒陽、豫州,位於河南西部、黃河中遊,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被世人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朱常浩聽到這裏,促狹地對老道說道,“還有別的嗎?”
“王爺,洛陽可不簡單,是龍氣孕育之地啊,上古之時,湯、武定九鼎於河洛,周公“製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老子著有《道德經》,蘇秦佩六國相印,縱橫遊說於六國之間,才子賈誼博懷濟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漢書》,許慎著《說文解字》,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張衡發明渾天儀、地動儀,蔡倫發明造紙術,虞初的《周說》,陳壽的《三國誌》,歐陽修的《新唐書》、《新五代史》等,無一不是在洛陽這塊沃土上完成的。程頤、程顥兄弟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穀二十四友”等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洛陽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
朱常浩聽到這裏,趕緊說道,“道長,孤王曉得了,請道長說點別的吧。”
“那老道就賣弄一下,這洛陽還有一山,名叫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郟山。它像一條長龍蜿蜒橫臥洛陽之北,東西橫旦數百裏,高約八十一丈,如同洛陽的天然屏障。俗話說“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古人把氣勢雄偉、土質深厚的北邙當作死後長眠的好地方。還有洛浦秋風。說的就是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餘年,經過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風景之勝。
那時的洛河,桃李夾岸,楊柳成蔭,長橋臥波,一年四季風景如畫。特別是“金風消夏”、“半月橫秋”的時節,更是充滿詩情畫意。數千年來,洛濱景色不知使多少古今文人墨客流連忘返。早在三國時,曹子建說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就借題發揮寫了一篇《洛神賦》。號稱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都曾徘徊洛濱,不忍離去。唐高宗時,上官儀循著河堤,緩轡詠詩,洛濱景色之佳,可以想見。還有平泉朝遊…”
老道說完墓地,就說美女,朱常浩卻是急了。趕緊說道“道長,好了,以後再給本王講吧,我們暫且停下來,你看,我的那三哥,福王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