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土織棉布:南疆田野的古老溫暖(1 / 2)

土織棉布:南疆田野的古老溫暖

人文聚焦

作者:黃適遠

在我的記憶裏,南疆的確是一個民間風物豐厚的地方。無論是艾德萊絲綢、桑皮紙、阿希克還是穆塞萊斯都和這裏的土地血肉相連,而這裏往往也是文化遺產沉澱的厚重之地。庫車、拜城、和田、喀什蘊藏的民間資源也使我心馳神往。當古老的土織棉布技藝在這幾個地方不聲不響出現時,我毫不奇怪,事實證明,看似樸實無華的田野往往能出現真正的神奇。

由於從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工作的關係,從我掌握的全疆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可以看出,目前,土織棉布技藝在南疆大地尚有一席之地。但從了解的情況看,這種存在的情況不是很樂觀。新疆土織棉布的幾個知名的主要傳承人分別是和田地區墨玉縣迪坎村的織布匠人——89歲的伯克·阿訇、喀什地區英吉沙縣62歲的阿不都克裏木·吐爾遜、阿克蘇地區拜城縣54歲的帕裏旦·亞合甫和庫車縣93歲的艾海提·艾力。據說,阿不都克裏木·吐爾遜和帕裏旦·亞合甫依靠縣裏的支持把土織棉布技藝做得有聲有色,已經成了縣裏重點保護的民族文化遺產。89歲的伯克·阿訇、93歲的艾海提·艾力兩位老人就沒有那麼幸運。艾海提老人先後帶了兩個徒弟,可惜都去世了,目前由於年齡的關係,他已經帶不了徒弟了。伯克·阿訇老人的兒子因忙於其他事情,沒有傳承這門技藝。

在墨玉縣錄製完當地民歌後,我們借機到了伯克·阿訇老人家。當看到老人身體依然硬朗時,也讓我們長長地鬆了一口氣。知道我們的來意後,老人顯得很是高興,現在還有人有興趣如此遠道而來參觀他的技藝,他有些措手不及。在製作土織棉布時,伯克老人再三強調一定要選用上好的羊毛,這樣紡出的帕拉孜才會柔和平展。在我們的一再邀請下,老人欣然同意了我們的請求。他說:“紡織帕拉孜采用的原料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羊毛帕拉孜,一種是棉線紡織帕拉孜。做土織棉布需要經過彈花、紡線、攬紡、布漿、上機這些過程才能織成布。”老人讓兒子拿來紡織機,呈現在我們眼裏的是一個看似極為老式的木製機器。從外形看,構造十分簡單:一個普通木架與一個刀形翻板,隻要把不同顏色的毛線固定在兩端,通過木架子就可以完成紡織。看到這個紡織機,我得出一個判斷:這個古老器具絕對不可能晚於帕拉孜,不會存在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問題。維吾爾族的紡車與中國內地的紡車結構相同,隻是維吾爾族的紡車扇輪較小,承線軸大都用紅柳枝做成,承繞的紗線團不大。初紡之後,還要把幾股單紗合紡成紗線。莫高窟98窟北壁的《華嚴經變》中繪了一輛紡車和一架織機,6窟的同類壁畫中也繪了一輛紡車。西域的紡織曆史在敦煌壁畫中有著切實的記錄。

趁老人擺弄紡織機的時候,同行的文化館翻譯人員介紹說:“我們維吾爾族的帕拉孜其實就是土織棉布。帕拉孜可以用來做棉袍、棉袷袢、襯裏、壁掛、窗簾、坐墊套、餐布等。即使不著任何顏色和圖案的大白布也可以用來做衣服,尤其是內衣,吸汗、柔和、舒適,千百年來一直受到我們的喜愛。”老人收拾好了機具,第一步是紡織棉線,用來織布的棉紗線細密而均勻。手撚出來的棉線粗細也不均勻,一般用於織粗紗布、編棉線毯或搓繩子用。第二步是攬紡,等紗線積累到足夠數量以後,將一頭固定在織布機機尾,另一頭纏繞於織布機機頭的大軸上,拉緊形成經線。第三步要往棉線上塗由細麵糊做成的漿料,這是為了保證在織布過程中棉線不互相粘連並提高單線的韌度。老人熟練地變化著手腳動作。利用吊在織布機上的兩個線檔分出經線的陰陽兩組,用腳踏板使線檔上下變換,兩組經線交錯變換位置,用內藏緯線的梭子從兩組經線的空當中穿過,把緯線留在兩組經線之間,如此往複,經緯線最終交織成一幅棉布。看著這個過程,我腦海裏忽然浮現出地球的經緯線,這不禁使我想到當東西方的人們不斷循環把彼此的文明交織起來時,也就織出了人類文明的絲綢布匹,成就了偉大輝煌的古今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