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詩選
新詩歌
作者:董繼平 譯
日比格尼夫·赫伯特(Zbigniew Herbert,1924-1998),波蘭著名詩人,生於利沃夫,早年曾經在華沙和克拉科夫攻讀法律和哲學,盡管他的詩作很早就出現在文學刊物上,但他的第一部詩集《光的和聲》直到1956年斯大林去世才得以出版;此後他又陸續出版了《赫耳默斯、狗和星星》(1957)、《物體研究》(1961)、《科吉托先生》(1974)、《來自圍困之城的報告》(1983)、《離開的挽歌》(1990)、《羅維戈》(1992)、《寫給暴風雨的後記》(1998)等多卷詩集,此外還寫過一些文藝論文和廣播劇。他先後獲得過一係列國際國內文學獎:科斯西耶爾斯基獎(1963)、列瑙獎(1963)、赫德爾獎(1973)和耶路撒冷獎(1990)等。他與米沃什、辛博爾斯卡、羅澤維支等人一起被西方評論界認為是二十世紀波蘭最重要的詩人,在歐美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赫伯特的詩作產生於二戰後的波蘭。由於鐵幕的降臨、冷戰和斯大林對文藝的一元化領導政策的推行,波蘭詩歌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赫伯特的詩作處於這樣的壓力下麵,因此才具有很強的諷諭性,當然這種諷諭性(反諷)不可能是直接表現出來的,相反,赫伯特通過對曆史、神話、寓言和物體的研究,來間接反映當時的現實——東歐人民的現實生活,以及作為個體的人與人類社會和強權政治的衝突矛盾、反思。他的反諷借古喻今,具有非常典型的東歐特征,並且頗具歐洲理性傳統感覺,常以精辟的論斷總結主觀和客觀事物的本質,通過對曆史、神話的重寫或對人物的虛構來展現其豐富的想象力。
我們並不消亡的謠曲
那些在黎明航行
卻一去不返的人
把蹤跡留在波浪上——
一隻落到海底的貝殼
優美得猶如變成石頭的唇
那些在沙路上行走
盡管已經看見了屋頂
卻不能抵達百葉窗的人——
他們在空氣之鍾裏找到了藏身處
然而那些僅僅留下
漸漸寒冷的房間、幾本書
一個空墨水瓶、白紙的人——
事實上,他們並不曾完全死去
他們的低語穿過牆紙的密叢遊曆
他們扁平的頭顱依然活在天花板上
他們的天堂由空氣、水、石灰
和泥土構成,一個風的天使
將在手中捏碎他們的軀體
他們將被
吹過這個世界的牧場
家
一年四季上麵的家
孩子、動物和蘋果的家
一顆空缺的星星下
空寂的空間的廣場
家是童年的望遠鏡
情感的皮膚
一個姐妹的麵頰
一棵樹的枝條
麵頰被火焰熄滅
枝條被彈片刪除
在巢穴那散落的灰燼上麵
一支無家可歸的步兵之歌
家是情感的骰子
家是童年的立方
一個被焚燒的姐妹的翅膀
一棵死樹的葉片
試圖描寫
首先我將描寫自己
從我的頭
最好從我的腳
或從我的手
從我左手的小指開始
我的小指
溫暖
微微向內彎曲
在一塊指甲裏結束
它由三部分構成
從我的手掌上直接長出來
要是它獨立
它就會成為一條頗大的蟲子
它是一根特殊的手指
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左手的小指
被直接賦予了我
左手的其他小指
是冷漠的抽象概念
與我的一起
我們有相同的出生日期
死亡日期
相同的孤獨
隻有血液
忙碌於模糊的同義反複的韻律分析
用一條雙方同意的線
把遠岸束縛在一起
建 築
精致的拱門上——
一道石頭的眉毛——
在沒有皺紋的
牆的額頭上
在敞開的歡樂之窗裏
麵龐代替了天竺葵
嚴密的長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