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邵氏電影締造“東方好萊塢”
2014邵逸夫的傳奇一生
上世紀50年代,香港得曆史之機遇百業興盛,電影業也不例外。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師香港,以50歲年紀為開辟事業新天地而搏命。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他想搶占香港這個製高點,還要建立自己的影院和出品自己的影片,而後者難度更大,關鍵要有製作優質電影的攝影廠。建廠就得買地。香港地少供不應求,他隻買得清水灣一塊地皮。那是一座荒山,用邵逸夫的話說,在山上向四周開槍,都不會擊中任何人。
邵逸夫別無選擇。買下山後,夷去60英尺為平地,在上麵建製片場。這便是後來聞名遐邇的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據悉這項工程僅地價和土方就花費近50萬港元。此後,從這裏拍攝的影片源源流向邵氏電影發行網,每年高達40多部影片,遠遠超過香港其它電影公司的影片產量。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1300人,被外國傳媒譽為“東方的好萊塢”。作為一名優秀的製片人,他懂得組建什麼樣的隊伍來實現意圖。於是邵逸夫在報紙上大登廣告,招聘人才。不久,陶秦、李翰祥、卜萬蒼、嶽楓、羅臻、何夢華、嚴俊等名導演來了;林黛、李麗華、樂蒂、張仲文、丁紅、丁寧、陳厚、趙雷、關山等名演員也來了。此外,邵氏公司還物色到一大批攝影、製片、化妝、剪輯等方麵的人才,不少劇作家也前來應聘。邵逸夫首先聘用邵文懷當他的《電影周刊》主編。《電影周刊》內容豐富,生動活潑,特別是“影星生活”、“邵氏明星”、“國際影壇消息”等欄目,吸引了大批年輕人。
就在這座電影城中,邵氏兄弟先後拍攝了1000多部電影,其中不少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了打響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親自挑選劇本,從幾十部劇本中,最後選中了描寫貂蟬故事的《江山美人》。然而財務人員一做預算,費用至少要花100萬港幣!大家勸邵逸夫放棄這部片子。但他大膽起用年僅30歲的李翰祥擔任導演。李翰祥果然沒有辜負邵逸夫的厚愛,《江山美人》一炮打響,創下當時香港電影票房最高紀錄,並且囊括了第五屆亞洲電影節五項大獎。這部電影不但使邵氏公司站穩了腳跟,也使李翰祥一舉成名。
緊接著,邵逸夫又不惜重金,把《楊貴妃》、《梁山伯和祝英台》搬上了銀幕。這兩部傾注著邵逸夫心血的巨片上映後,在香港、台灣以至東南亞一帶掀起了一股中國片的狂潮,觀眾簡直為它著了魔。據說《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台灣上映時,有位老太太居然連看了100多場。各種報刊爭相評論邵氏出品的電影,歐美人也紛紛前來訂購邵氏的影片。(來源:世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