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邵氏電影開創中國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
2014邵逸夫的傳奇一生
邵逸夫,1907年10月14日出生。原名邵仁楞。邵氏兄妹八人,逸夫排行老六(成名後被尊稱六叔)。邵逸夫自幼受英文教育,中學時入美國人開辦的“青年會中學”讀書,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當時的上海十裏洋場,娛樂事業已經相當蓬勃。耳濡目染之下,少年邵逸夫暗生“娛樂心”。
邵逸夫的父親玉軒是舊上海有名的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板,經營漂染、財務等多種生意。當時,上海劇院“笑舞台”的老板因無力還債,惟把“笑舞台”“斷當”,邵玉軒遂派當律師的長子邵醉翁接收該劇院。邵醉翁走通俗路線,大演武俠戲,“笑舞台”一時頗受歡迎。
1923年,長兄邵醉翁由買賣電影片子到放電影,到後來獨樹一幟,成立中國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業公司”,開始自己拍電影。上海灘搶吃電影這碗飯的公司不止一家,“天一公司”遭到鐵壁合圍式的圍剿。為求一條生路,老三邵仁枚想到東南亞去發展。
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趕到了新加坡,協助三哥開拓南洋電影市場。創業的時日裏,最使邵逸夫難忘的,是和哥哥一起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搞流動放映。他們像苦力一樣,扛著電影機和影片,在烈日下長途跋涉,深入到華僑眾多的農場去放露天電影。經過努力,兄弟倆在新加坡站穩了腳跟,1930年,掛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先後買下了美芝路的新娛樂劇院和曼舞羅戲院,專門上映天一公司的新電影。
1929年到1933年,美國的經濟危機引發了世界性的經濟蕭條。不少電影院也不得不關門停業。邵氏兄弟毅然決定堅持下去。同時邵逸夫也意識到與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有聲電影相比,自己的無聲狀態定將被淘汰,於是提出了拍攝有聲電影的建議。他說:“現在大家都困難,舍不得拍有聲電影,我們正好乘虛而入,捷足先登!”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途中輪船觸礁沉沒,命不該絕的他抱著一塊小舢板,在茫茫大海上飄了一夜後獲救,並從美國好萊塢買回所需的“講話機器”。回到新加坡後他一邊繼續拍無聲片,一邊摸索有聲片的拍攝技術,訓練人員。
終於在邵逸夫摸爬滾打出一身電影製作的真功夫後,1932年,他高價請來粵劇名伶薛覺生擔任主演,自任製片和導演,拍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轟動一方。這一成功不僅使邵氏機構轉危為安,也讓邵逸夫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有聲電影的開山鼻祖。(來源:世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