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爹,有道是大隱隱於世,高手藏匿民間,乾兒是想在整個大唐開展一次選拔考試,類似於科舉考試那般,將各行各業出類拔萃的人才挑選出來,這樣恐能解決目前科技院的燃眉之急。”
聞言,李世民不自覺的摸著下巴,來回踱步,躊躇半刻後,詢道:“乾兒,此事怕不妥耶,民間哪有那樣的人才,能造出震天雷,能造出活字印刷術?”
李承乾回道:“阿爹,你忘了馬全康?你忘了王家兩兄弟?其實這些人在各自的領域比那些儒生經驗豐富的多,且能識字,隻要加以引導,假以時日必定能成為大唐科技院的中流砥柱。”
馬全康此人李世民是知曉的,廉價紙的問世,此人功不可沒。至於王家兩兄弟,他也聽聞李承乾談起過,這兄弟二人對於印刷術亦有不可抹煞的功勳,如此說來,民間真匿有若渴之才?
李承乾從未小覷過古人的智慧,要知道華夏五千年曆史中,其中有四千多年科技文化一直領先於世界,直到明清才逐漸沒落。為何五千年科技文化的積累抵不過西方的一場文藝複興?在李承乾看來,漢人穎悟絕倫是不爭的事實,曆史長河中不乏祖衝之、張衡、沈括之輩,數千年累積的底蘊抵不過西方數百年的發展,究其原因之一便是漢人在科技文化上麵缺乏係統的梳理,簡而言之,各搞各的,少有聯係,缺乏一套完整的係統,很難流傳於後世。
這是曆史的遺憾,亦是曆史的無奈,不過如今自己竟活生生的站在甘露殿外,那麽這份遺憾還能讓它長存麽?大唐科技院便是消滅此間遺憾的第一步,李承乾如是所想。
李世民是一個走一步看十步的帝王,李承乾所述的法子確實可行,隻不過心中尚有一絲疑惑,若是不解決,他寢食難安,“乾兒,我大唐幅員遼闊,疆域甚廣。若是像科舉考試那般替大唐科技院選拔人才,怎麼保證讓天下有學之士得到此訊息呢?”
李承乾不解道:“那科舉考試又是如何向天下人傳開的呢?”
李世民解釋道:“科技考試自前隋至貞觀已有數十年,早已深入民心,天下人皆知曉此事,並且參加科考的大多數乃是世家子弟,他們消息向來靈通,可能告示還未貼至他們家鄉,他們便早已從朝中大臣的耳中得知此事。而你所說的科技院選拔考試就不一樣了,頗為急促唐突,並且所選之人大多數乃是山野之士,即便張貼告示,也很難讓天下隱士所熟知。”
李承乾輕飄飄道:“那就在整個城內多貼些告示便是,廣撒網,多撈魚,即便是山野村夫也需要去縣上兌換柴火吧?總會見著的!”
一聲入耳,李世民賞了一個李承乾暴栗,氣笑道:“你當朝廷的告示是什麽?如同田裏的稻草一般?這各地各府的告示都是印有公章的,豈可隨意亂貼?”
雖然李世民下手並不重,但李承乾還是習慣性的揉了揉腦門道:“既然阿爹不願隨意張貼告示,那創建報刊總行了吧?”
“何謂報刊?”
李承乾解釋道:“阿爹,如今各地的廉價造紙作坊不已經建成了麽,並且活字印刷術的問世加大了印刷量。如此一來,朝廷可以創辦一個專門的機構,在廉價紙上印刷一些朝廷欲告知天下百姓的政策,此物乾兒暫且稱之為報刊。報刊不同於官府文件,屬於供民眾娛樂的一種文化,一張報刊可販賣一文錢,收回成本。報刊具體內容則是由阿爹或者尚書省自行商榷,譬如向天下人告知大唐科技院選拔一事,報刊新奇廉價,必能吸引百姓的目光,到那時何愁消息不暢通?”
李承乾瞧了一眼老爺子,輕輕一笑,繼續道:“當然阿爹也可以在報刊上寫點別的東西,譬如朝廷這些年取得的成績,各縣各鄉百姓對大唐的擁戴,生活富裕等,褒揚大唐的發展和國策,抨擊外夷的腐朽暴亂之處,總之讓大唐百姓足不出門便能了解天下大事,看清形勢,開發民智,同時也主導了百姓的思想,緊緊圍繞在我李唐的政策之下。若是阿爹膽子再大一點,也可以在報刊上談談對世家閥門的看法咯!”
李世民聽後目光陡然一亮,這報刊也太狠了,所謂眾口能鑠金,謠言能壓死人,如果朝廷督辦報刊,則完全牢牢束縛住百姓的思想,朝廷讓他們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還僅僅隻是提筆撰書的小事,統一全民思想,太高明了。
李世民愈聽愈興奮,隻是聽到李承乾最後一句話,畫風驟變,半閉的眼睛突然睜開,又賞了李承乾一個暴栗,這次下手很重,怒斥道:“你這小子倒會打趣為父了?”
“難道阿爹對世家閥門沒有絲毫怨言?”
李世民瞧了一眼朝自己擠眉弄眼的李承乾,輕笑道:“乾兒,世家閥門根深蒂固,此事不急於一時!”
李承乾也沒打算現在就對世家閥門動手,畢竟寒門尚未崛起,適才之言隻是心中一絲惡趣使然,沒想到竟滿滿吃了老爺子的一個暴栗,委實嘴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