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集中供熱方式的分析與比較
3.1幾種集中供熱方式的能效比較
目前最可行的是改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大力推廣天然氣在供熱行業的使用率。因為天然氣是清潔能源,完全燃燒後僅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基本不產生其他汙染物,而且天然氣燃燒裝置後期運行成本低。除了天然氣外,海水源、汙水源、空氣源等供熱方式都是當前供熱的能源之一,其可直接將冷凝相變一次換熱、地板輻射采暖、空氣源熱等結合在一起,實現遠程自動控製等多項技術的聯合,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革命性的采暖方式。除此之外,一種全新的無水地熱供暖技術和傳統地板采暖相比,該項技術節能達到了50%以上,其最大的思路創新是通過改變熱泵的運行工況來大幅提高效率;最大的技術突破是將直接蒸發冷凝熱泵技術和低溫地板輻射采暖合理結合,並且實現了熱泵的可靠穩定運行。由於隻采用少量電能做功,對環境沒有汙染,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推廣意義,尤其在消除冬季采暖燃煤造成的顆粒物汙染等方麵,將產生積極影響與傳統供暖形式相比,具有不用水、不用煤、不占地、無排放、費用低等優勢,主要技術原理是利用熱泵技術將室外空氣中的熱能吸收壓縮後,變成較高溫度的熱媒,熱媒流過埋設於地板中的盤管冷凝釋熱,從而實現將空氣中熱量搬運至室內並且供熱的目的。
3.2集中供熱方式的經濟性分析
供熱方案的優劣不僅取決於能效,還涉及到係統投資、運行、維護,環境等多方麵的問題。據測算,燃燒一噸煤可產生約1萬立方米廢氣和200千克煙塵。供熱期間,燃燒大量煤炭,除了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三項汙染物總量呈現上升趨勢外,細顆粒物PM2.5含量也呈升高趨勢。而熱電聯產是指發電廠既生產電能,又產生熱能。與傳統方式相比,熱電聯產的蒸汽沒有熱源損失,可根據區內企業對新能源的需求進行能源匹配,以達到新能源利用的最大集約化。除了在排放物上實現了最優標準,熱電廠項目還在整體運行上實現了真正的“吃幹榨盡,可循環”。比如,熱電廠產生的灰渣100%實現回收利用,被製造成了新型建材;熱電廠的用水則全部為區內的中水,產生的汙水又被再生循環利用。在供暖方麵,則充分考慮利用區內的地熱資源,真正實現了區域發電、供熱的零汙染、零排放運行。
結語
通過綜合比較不同集中供熱方式提供能量的數量和品質,可知大型燃油、燃氣、燃煤鍋爐、熱電聯產和熱泵都具有較高的係統能效,而且規模越大,能量利用率越高。太陽能熱泵係統初投資較高,運行費用略高,但其對環境影響較小,是最為理想的供熱方式。結合我國目前國情,熱電聯產在能效、經濟和環保方麵考慮仍是我國目前最值得發展的集中供熱方式。
參考文獻
[1]於春龍.幾種集中供熱方式的分析與比較[J].節能技術,2010(01).
[2]張雪蓮.集中供熱係統優化規劃研究及應用[D].東北石油大學,2011.
[3]代國棟.淺議城市集中供熱的現狀及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0(06).
[4]許峰.論城市集中供熱的可持續發展[J].山西建築,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