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集中供熱方式的分析與比較(1 / 2)

集中供熱方式的分析與比較

能源環境

作者:楊明

【摘要】集中供熱是在工業生產區域及城市居民聚集的區域內建設集中熱源,向該地區及周圍的企業、單位和居民提供生產和生活用熱的一種能源地域生產組織方式。供暖關乎民生大計,作為供暖企業,不僅要從產品技術上為國家,為百姓考慮,更要在理念上保持創新狀態。因此,本研究從集中供暖的不同方式出發,通過綜合考慮係統能量數量和品質,對比討論了現有幾種集中供熱方式的能效,並結合實例從經濟和環境角度探討了不同集中供熱方式的實用性和發展潛力。

【關鍵詞】集中供熱;分析;方式比較

前言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集中供熱係統的供熱方式直接影響到整個係統的經濟效益、能源效益和環境效益。因此在選擇集中供熱方式時要從節能、環保、經濟及實際情況等幾個方麵出發。集中供熱係統供熱方式的不同主要取決於熱源,一般可分為熱電聯產集中供熱係統和區域集中供熱係統,也可以是由各種不同熱源共同組成的集中供熱係統。

1、集中供熱的發展方式及研究背景

對於城市管理者和普通居民來說,如何在擁有一個溫暖冬天的同時,盡量減少對空氣環境的不良影響,這是一個不得不麵對的難題。當前,多數地區采暖的能源結構仍以燃煤為主,能源利用效率低,汙染物排放量大,無節能性,無論在監控係統上付出多大的投資,都達不到良好的節能效果。供暖係統分為源、設備和係統控製調節三大係統,在源上,北方傳統用的是熱電站,而歐洲現在用的是可再生能源,如水、空氣等,可以循環利用提供“暖氣”。該設備利用的是人皮膚毛細血管的原理,有眾多的細小管道,導熱快、調控能力強。源一提供熱水暖氣,設備馬上就可以傳輸出來。此外,我國供暖市場帶有濃厚的計劃色彩,大鍋飯式的集中供暖下,企業隻按照房屋麵積收取固定采暖費用,不利於居民們形成節約意識。無節製、無選擇地開通暖氣現象較為普遍,甚至出現因供暖導致室內溫度過高,轉而開窗降溫的現象,熱力資源浪費嚴重,也造成環境成本高企。改革能源結構和供暖方式,才會減少供暖對環境的不良影響。一方麵,政府應當加大對供熱企業的補貼力度,加快管網改造進度,為供熱企業轉變生產方式解決後顧之憂。同時應將社會富餘的熱力資源統籌進供熱體係中,對一些擁有充足餘熱、廢熱資源的大型工業企業,加以有效利用,構築區域性集中供暖係統。另一方麵,應徹底改變現有的“大鍋飯式”供暖形式,普及計量式收費方式,讓用戶采暖量與“錢袋子”掛鉤,鼓勵節約熱能,讓人們過上一個既溫暖、又清淨的冬天。

2、常用集中供熱方式

2.1熱電聯產

熱電聯產是指發電鍋爐產生的高溫高壓蒸汽在汽輪機內膨脹做功後產生的乏汽在電廠首站凝結釋放汽化潛熱後再利用水泵返回鍋爐,經換熱得到的高溫高壓熱水由首站送往用戶。發電廠既生產電能,又利用汽輪發電機做過功的蒸汽對用戶供熱的生產方式,是指同時生產電、熱能的工藝過程,較之分別生產電、熱能方式節約燃料。以熱電聯產方式運行的火電廠稱為熱電廠。熱電聯產它要求將熱電站同有關工廠和城鎮住宅集中布局在一定地段內,以取得最大的能源利用經濟效益。熱電聯產項目實施後,將增加供熱電廠利用小時補償,充分發揮空冷機組冬季效率高的特點,有效降低供電煤耗和廠用電率。

2.2區域供熱

隨著人口的增加,我國新增小區麵積不斷的增大,與此同時對供熱負荷的需求也就相應變大。因此區域供熱成為向該地區及周圍的企業、單位和居民提供生產和生活用熱的一種能源地域生產組織方式。區域供熱是指以蒸氣或熱水為載熱介質,由集中熱源通過供熱管網向整個城鎮或其中某一地區的用戶供應生產和生活用熱,又稱集中供熱。燃煤鍋爐房因汙染嚴重,已成為冬季大氣汙染物排放的首要因素,但是如果城市熱網建設能夠統一規劃,區域供熱的同時對現場相關熱電偶及輸送器等進行檢查測試,那麼就能夠最大限度挖掘供熱機組的調峰潛力,有效提升電網電接納能力和省內各風電機組在冬季供暖期的利用小時數,這樣一來既沒有熱源損失,又可根據區內企業對新能源的需求進行能源匹配,以達到新能源利用的最大集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