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斯大林格勒戰役(1 / 3)

這是一篇關於斯大林格勒戰役比較詳細的描述,不知道作者是誰,權且摘錄下來大家了解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斯科會戰後,1942年春,隨著泥濘季節的到來,漫長的蘇德戰線相對穩定了下來,但雙方都在秣兵厲馬,準備更大規模的戰役,以爭奪戰略主動權。鑒於德軍已無力發動全線進攻,希特勒打算集中兵力在戰線南翼發動局部攻勢,以奪取高加索的石油,並切斷蘇聯與美英等盟國聯係的物資供應線。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將軍建議,如果再要發動攻勢,就應針對莫斯科。然而,他的建議對希特勒已不再有多大份量。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發布了第41號訓令。訓令規定:“一俟天氣和地形條件具備,德軍指揮官和部隊的優勢必將再次贏得主動權,迫使敵人就範。……堅持關於東方戰局原來的基本方針。在中路放慢進攻速度;在北麵,應攻陷列寧格勒,並與芬蘭軍隊建立陸上聯係;在戰線南翼,應突入高加索地區。考慮到冬季會戰的後果,可能使用的兵力兵器和運輸狀況,上述目標隻能逐步達到。因此,目前應把所有可以動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戰方向,旨在殲滅頓河前麵的敵人,接著占領高加索地區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脈的通道。”

為實施上述戰略意圖,德軍最高統帥部對南線兵力進行了重組,撤消了原南方集團軍群番號,新組建了A、B兩個集團軍群。A集團軍群由利斯特元帥指揮,下轄克萊斯特上將的第1裝甲集團軍和魯夫上將的第17集團軍,由空軍第4航空隊進行空中支援,其任務是攻占高加索地區;B集團軍群由包克元帥指揮,下轄霍特上將的第4裝甲集團軍、魏克斯上將的第2集團軍和保盧斯上將的第6集團軍,由空軍頓河地區航空隊進行空中支援,其任務是攻占斯大林格勒,掩護A集團軍群的北翼。在A、B兩個集團軍群的後方,又有第二線兵力,由匈牙利第2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和羅馬利亞第3集團軍組成。此外,在克裏米亞地區,還有曼施泰因上將的第11集團軍和羅馬利亞第4集團軍。總兵力計60個德國師,其中10個裝甲師、6個摩托化師,另外還有43個師的附庸國部隊。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軍最高統帥部擬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戰計劃,代號“藍色作戰”。其主要內容是:利斯特A集團軍群以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為左翼,魯夫第17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哈爾可夫南麵和塔甘羅格北麵向東和東南方向進攻,占領頓河下遊的羅斯托夫,向高加索進軍;包克B集團軍群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魏克斯第2集團軍為左翼,保盧斯第6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庫爾斯克南麵和哈爾可夫北麵向東和東南方向突擊,占領頓河上遊的沃羅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進。

蘇軍最高統帥部同樣也在加緊準備1942年夏季戰役。斯大林及蘇軍最高統帥部判斷,1942年夏季,德軍可能在莫斯科方向和南方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並以莫斯科為主要突擊目標。因此,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預備隊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在莫斯科方向。蘇軍的戰略意圖是:近期進行積極的戰略防禦,但同時必須在克裏米亞、哈爾科夫地區、利戈夫—庫爾斯克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以及列寧格勒和傑米揚斯克地域實施一係列進攻戰役。在討論具體作戰計劃時,斯大林對西南方向總司令鐵木辛哥元帥提出的西南方向進攻計劃很感興趣也全力支持。蘇軍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元帥卻表示總參謀部不同意這一計劃,並說大本營不能,也沒有足夠的預備隊提供給西南方向。斯大林立即打斷了他的話,說:“我們豈能坐等德寇首先突擊!必須在寬大的正麵上先敵實施一係列的突擊,這樣才能摸清敵人的準備情況。我看,朱可夫提出的在西方方向上展開進攻,而在其它方向上實施防禦,我認為這是個不徹底的治標辦法。”最後,斯大林批準了鐵木辛哥以西南方向兵力先敵實施哈爾可夫進攻戰役的計劃。該計劃規定,從****昌斯克地區和巴爾文科實施向心突擊,一舉奪取哈爾可夫並為解放頓巴斯創造條件。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上將指揮的德第11集團軍首先在克裏米亞發起了攻勢,一周後占領了刻赤半島,俘虜蘇軍17萬人。7月4日,守衛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近10萬蘇軍被迫向德軍投降,德軍占領了整個克裏米亞。

5月12日,當刻赤半島正在激戰之際,鐵木辛哥元帥指揮西南方麵軍和南方方麵軍,分別從哈爾可夫的東北和東南兩麵向哈爾可夫發起進攻。進攻開始時發展順利,突破了德軍防禦,並於3晝夜內前進了25—50公裏。斯大林很高興,並據此譴責總參謀部,說險些因為總參謀的固執己見而取消了一次如此順利的戰役。但斯大林沒能高興多久。5月17日,德軍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在第17和第6兩個集團軍支援下,從哈爾可夫南麵向蘇軍側翼發起反攻,並於5月23日合圍了蘇南方方麵軍的第9、第57集團軍、西南方麵軍的第6集團軍和博布金戰役集群。至5月29日,被圍蘇軍大部被殲。蘇軍西南方麵軍副司令員科斯堅科中將、第57集團軍司令員波德拉斯中將、第9集團軍司令員戈羅德揚尼斯中將、戰役集群司令員博布金少將陣亡。蘇軍共25萬人被俘,損失坦克1249輛,火炮2026門。

哈爾可夫之戰拉開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序幕。德軍旗開得勝,希特勒信心倍增;蘇軍損失慘重,斯大林懊悔莫及。

6月28日,包克B集團軍群左翼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魏克斯第2集團軍突然從庫爾斯克向東攻擊,直指頓河上遊的沃羅涅日。6月30日,右翼保盧斯第6集團軍也從哈爾可夫東北發起了進攻,向東南挺進,以斯大林格勒為目標。7月2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的前鋒已逼進沃羅涅日。但希特勒突然改變了計劃,決定不占領該城,他命令霍特在獲得第2集團軍的接替後,迅速轉向南麵沿頓河向斯大林格勒前進。包克元帥卻想占領沃羅涅日,以徹底殲滅該地域內的蘇布良斯克方麵軍主力,這使希特勒大為惱怒,當即撤消了包克老元帥的B集團軍群司令之職,由第2集團軍司令魏克斯上將接任,第2集團軍司令則由薩姆斯將軍繼任。

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團軍群於7月9日發起進攻。其左翼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從哈爾可夫南麵向頓尼茲河北岸進擊。魯夫第17集團軍則從塔甘羅格北麵向伏羅希洛夫格勒進攻。

由於剛在哈爾可夫之戰中吃過德軍合圍的虧,蘇軍的許多部隊生怕在陷入包圍,倉惶後撤。哈爾德在7月16日的日記中寫道:“在第1裝甲集團軍從西麵,第4裝甲集團軍從北麵的夾攻之下,敵軍分成了幾個集團,分別向各個方向逃竄,此時,在這個混戰地區之東,大德意誌和第24兩個裝甲師,正在向頓河賽跑,一路都不曾受到敵人的嚴重抵抗。”

7月17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推進到頓河中遊,保盧斯第6集團軍也前出到頓河大彎曲部。在高加索方向,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渡過了頓尼茲河,向頓河下遊的羅斯托夫前進,魯夫第17集團軍則占領了伏羅希洛夫格勒。

然而,希特勒再次改變了計劃。他認為斯大林格勒無需那麼多兵力,遂於17日命令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轉隸A集團軍群,以支援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強渡頓河下遊。這樣,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進攻部隊就隻剩下了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而第6集團軍的動量卻又有賴於第4裝甲集團軍的合作。對此,英國軍事史學家富勒寫道:“和1941年一樣,因為分散了兵力,希特勒自己毀滅了他的戰役。1941年,他因為調動古德裏安的裝甲兵團去參加基輔會戰,才使他未能攻下莫斯科。這一次又是因為調動了霍特的裝甲集團軍,從頓河中遊到下遊去,結果遂使他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利德爾?哈特也在其《戰略論》中寫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方向進攻的第4裝甲集團軍,不分兵向南,以協助第1裝甲集團軍在攻向高加索的路程上,作渡過下頓河的企圖,那麼在7月間,德軍也許早已輕鬆的攻占了斯大林格勒……而等到第4裝甲集團軍再回轉過頭向北進攻的時侯,俄國人在斯大林格勒已集中兵力,嚴陣以待了。”

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繼續向斯大林格勒前進。該集團軍轄有6個軍,其中兩個裝甲軍,計14個師約27萬人,近500輛坦克,3000門火炮和迫擊炮,由第4航空隊1200架作戰飛機進行支援。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裏津,1918年後改稱斯大林格勒。它位於伏爾加河下遊西岸,距頓河大彎曲部以東約60公裏。伏爾加河與頓河成“兒”字形,左邊一畫是頓河,向西南注入亞速海,右邊一畫是伏爾加河,向東南注入裏海。斯大林格勒是蘇聯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水陸交通的中轉站,也是來自高加索的石油轉運站和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另外,因為它叫斯大林格勒,所以斯大林決心要守住這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