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第三帝國元首。沒辦法對他進行介紹,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那意味著另外再寫一本書!對於元首,應當享有不按照出場順序介紹的特權。
【尤利烏斯-紹布】:元首衛隊長,黨衛隊副總指揮,一個默默無聞忠誠盡職的人,盡管身居高位,但是對納粹內部的爭鬥卻沒有興趣。
【路德維希.馮.納茨姆斯】:別去查曆史文獻了,肯定沒有這個人,但他卻是本書的主角,一個來自中古世界但卻掌握了十九世紀直至二十三世紀幾乎全部知識的年輕魔法師。編這麼個人物作為主角實屬無奈,不這樣就不讓發,隻好YY一下了。
【庫特.蔡茨勒】:KurtZEITZLER,1895-1963。
1914年,蔡茨勒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在國防軍中任職。30年代為最高統帥部的校級參謀。
1939年04月,蔡茨勒出任第60步兵師師長。
1939年09月,第60步兵師師長蔡茨勒調任第22集團軍參謀長。
1940年,第22集團軍參謀長蔡茨勒上校任克萊斯特裝甲集群參謀長,參加法國戰役。
1941年04月,克萊斯特裝甲集群參謀長蔡茨勒上校任第1裝甲集群參謀長,參加巴爾幹戰役、蘇德戰爭。
1941年10月,第1裝甲集群參謀長蔡茨勒上校改稱第1裝甲集團軍參謀長。;
1942年04月,第1裝甲集團軍參謀長蔡茨勒上校晉升少將,調往西線任D集團軍群參謀長。
1942年08月,D集團軍群參謀長蔡茨勒少將以擊退盟軍的迪耶普襲擊而出名。
1942年09月24日,D集團軍群參謀長蔡茨勒少將接替哈爾德任陸軍總參謀長,擢升為步兵上將。
1944年01月30日,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上將晉升為大將。
1944年07月20日,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大將在“七二O事件”發生後被解職。
1945年01月退役。
【弗雷德裏克.威廉.保盧斯】(FriedrichWilhelmPaulus,1890.9.23—1957.2.1),德國第六集團軍司令,陸軍元帥。
保盧斯1890年9月23日出生於德國黑森。1910年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加入第三巴登步兵團,次年晉升為少尉軍銜。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曆任第三巴登步兵團營副官、普魯士第二步兵團(1915年)參謀和阿爾卑斯軍作戰參謀。先後在東線、西線和羅馬尼亞參戰。
戰後,先任第十四步兵團副官,後於1922年在柏林接受參謀訓練。1924—1927年,任第五軍區司令部參謀。1928—1929年,任第十三步兵團連長。1930年,任第五步兵師戰術教官。1934年,任第三摩托化運輸營營長。1935年9月,接替古德裏安上將出任機械化部隊司令魯茨的參謀長。此後任納粹德國第十六摩托化軍參謀長,負責指導納粹德國的四個基本輕裝師的訓練與擴充。1939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1939年8月,任納粹德國第十集團軍參謀長。第十集團軍是納粹德國實施波蘭戰役的主要空擊力量。第十集團軍(攻占華沙後改稱第六集團軍)在對波蘭、比利時和法國的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攻克法國後,晉升為中將軍銜。1940年9月,任納粹德國副總參謀長,負責所有納粹德國陸軍的組織和訓練。1941年12月,經賴歇瑙元帥推薦出任納粹德國第六集團軍司令。1942年1月,晉升為裝甲兵上將,四天後接任新職。在職期間率部參加蘇德戰爭。
1942年8月,率第六集團軍二十五萬人馬在德國第八航空軍和第四裝甲集團軍一部的協同下向斯大林格勒進軍,發起斯大林格勒戰役,但遭到蘇軍的頑強抵抗。戰至冬季,所部德軍反而被強大的蘇軍所包圍,突圍無望。被圍期間晉升為上將軍銜。1943年1月31日,晉升為元帥軍銜。此時,其部下開始陸續投降,遂下定決心向蘇軍投降。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位被俘的納粹德國元帥。
1944年,加入德國軍官反法西斯聯盟和“自由德國”民族委員會的“德國軍官同盟”,公開反對希特勒及其指揮下的戰爭。1946年,前往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作證。1953年,從蘇聯的戰俘營被釋放。
1957年2月1日,因長期患病而去世。
【康拉德.楚澤】
康拉德?楚澤(KonradZuse)1910年6月22日生於柏林。他從小就對科技和藝術有濃厚的興趣,並開始搞一些小發明,不過常常是不久後他就發現,那些東西早就有人發明出來了。中學畢業以後他開始在柏林-夏洛滕堡技術學院(今天的柏林工業大學)讀機器製造專業,不久又換到了建築專業,最後他又選擇了土木工程專業並讀完畢業。土木工程師在他看來是工程師和藝術家的理想結合體。
1935年大學畢業以後,楚澤在柏林一家飛機製造廠工作,主要從事飛行靜力學的計算分析工作。由於計算工作實在太單調繁瑣,他有了想製造一台能自動處理運算任務的機器的念頭。為了實現他的“發明夢”,不久後他就辭職回家,於1936年開始獨立研製可編程的計算機。
他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第一台純機械數字計算機Z1,它可以進行有限的編程。不過由於零部件的缺陷,這台機器的性能不夠理想,運算精確度不高。
二戰期間楚澤兩次被征召入伍,通過大學時代以及飛機製造廠的朋友的幫助,他得以“因有其他重要工作”為理由而免服兵役,並再次回到飛機廠工作。在那裏他研發了專門用於處理氣體動力學的複雜計算的機器S1和S2。S1被用於優化空投炸彈時的機翼抖動穩定性,而S2在戰爭結束前一直未被投入使用。
1940年他得到了來自於空氣動力實驗研究所的資助,利用電話繼電器製造了第二台計算機Z2。同年,他成立了“楚澤儀器製造公司”(ZuseApparatbau),生產可編程的計算機。
1941年,楚澤在他的小公寓裏完成了Z3的製造。這是一台全自動的以二進製浮點計算來工作的計算機,它的存儲器和中心計算元件都是由電話繼電器構成的,運算可以由程序來控製。Z3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台能良好運轉的計算機。
由於楚澤生活在法西斯統治下的德國,與外界封閉隔絕,因此他無從獲知英美科學家研製計算機的消息,這也阻礙了他與其他科學家的交流與合作。直到二戰以後他才從專利局那裏得知關於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Nannage,英國計算機先驅)的研究工作的消息。而阿蘭?圖靈(AlanTuring,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被稱為“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之父”)的名字在當時對他來說也是完全陌生的。Z3剛好能滿足圖靈提出的計算機理論的要求,但這一點直到很久以後(1998年)才得到論證。
楚澤在柏林的公司在1945年的空襲中與Z3一起被炸毀。不過之前他就把已經完成了一部分的Z4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阿爾卑斯山區。在1941至1945年間,他還設計了一種編程語言“Plankalkül”,這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個普適性編程語言。不過它在當時的計算機上還不能執行,直到2000年才成功得到使用。
二戰以後,楚澤在諾伊基爾興(Neukirchen)建立了楚澤合資公司。楚澤把他的Z4重新安裝在蘇黎世技術學院,當時它是歐洲唯一一台能正常運作的計算機。之後的計算機被陸續製造出來,他們的型號名稱都是“Z”加上一個數字。值得一提的是Z11和Z22,前者主要賣給光學工業以及大學,後者則是第一台使用磁性存儲器的計算機。
1957年公司由諾伊基爾興遷到了巴特?赫爾斯費爾德(BadHersfeld)。到1967年該公司一共製造了251台計算機。後來由於公司遇到經濟困難,楚澤不得不把它賣給了西門子,從此“楚澤”這個品牌也在市場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