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兩人回到棚子裏。先是把繩子準備著檢查了一下。然後把昨天吃剩的蛇肉烤了,又熬了點米粥,隨便弄了點野菜和在米粥裏,加了點鹹鹽就著吃了。王占山隻吃了兩大碗,但是王安華硬是喝下去了四大碗才飽。那個蛇實在太大,兩個大飯量的人吃了兩頓才吃了三分之一,雖然說現在是冬天,但是文州的冬天還沒到那種可以凍住肉的地步。所以吃完飯父親王占山去午睡了。
王安華準備把肉熏了,他先砍了幾個槍杆粗的木頭,又把蛇肉細細的分成一塊塊,抹上一點鹽。給火添了柴火,然後又扔了一些綠樹葉在火堆上麵。火堆的火焰一下子被大量的樹葉蓋住,冒出了濃煙。隨後他在火堆上麵搭了一個支架,把蛇肉放在上麵熏了。
等肉熏好的一段時間裏,王安華又按照習慣練了一會“六藝三技”。等肉熏好以後,他又用繩子把肉穿上,一個個的掛在柴棚的棚頂上。
這些忙完,他打算去河裏釣魚。王安華的釣魚方法是朝他大伯學的,他父親也會,但是很少見他釣魚。
王安華釣魚的方法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一般人釣魚都是拿個竹子或者木頭做的魚竿,然後綁上魚線在哪裏等著魚兒上鉤。但是這個方法顯然對王安華來說太浪費時間。
王安華用的方法是下排鉤子,這個方法簡單有效。具體做法先綁好7-8個魚鉤,就是準備帶線的魚鉤,然後把這些魚鉤全部綁在一個主繩子上。綁法是隔著一掌綁一個。然後在這主繩的末端綁一個石頭,掛上魚餌,把排鉤扔到河裏。然後再把主繩子綁到旁邊的樹上。不一會的功夫就能釣好幾條魚。人還可以去幹別的事情,就是人不走,一般這麼釣魚的方法釣魚也很快的。
下鉤的位置也非常重要,不能是太平緩的水流。因為這個時代沒有做魚鉤的,王安華的魚鉤都是用針自己彎的。而這樣的魚鉤上麵沒有倒刺,所以如果水流太過平緩,魚兒容易脫鉤。還剩了一點點蛇肉,王安華打算用他做魚餌。
等把排鉤綁好,王安華想了想還是打算一會和父親一起出發的時候順路把鉤子下了。然後他也回棚子睡了個午覺。
兩人睡完午覺,就出發去三號水潭下繩套。路過二號取水點的時候。王安華把排鉤下了。正好回來的路上就可以收了。
兩人到了三號水潭,先找到上午已經看到的一塊非常不明顯的小道,這樣的小道一般就是兔子狐狸什麼不是太大的動物走的。
他們的套子有好幾種。比如一種是這樣的:第一步以兔子路為界,一邊在地上固定個插個樹枝,或者現有的荊棘什麼的都行,在樹枝上挖個向下的小槽。然後在兔子路的另一邊也這麼弄。第二步,把繩子綁在旁邊的樹枝上,這個樹枝要那種有韌性不容易斷的那種,然後再把一個比較硬的樹枝綁在一個繩子上,用力把繩子往下拉。把棍子卡在前麵已經準備的的小路兩邊,弄個活扣。一個繩套就弄好了。如果動物一過來輕輕碰一下那個卡住的棍子,立馬樹枝就彈起來,活扣會把動物吊起來。
王安華在父親那裏學了不少的繩套方法,因為卡扣的機關不同,可以分為獵殺型和控製型。當然這個是王安華自己起的名字。比如控製型,就是把動物控製起來不讓他跑掉,比如陷阱和繩套。大家知道的挖坑的陷阱實在太過麻煩,而且難度也高。文州山區多樹多灌木,有時候幾天甚至都挖不出一個挖坑陷阱,因為如果你挖的太淺,動物隨便就跳出來了,除非抓大型的猛獸,幾乎沒人用。所以除了弓箭,繩套陷阱是文州獵人的首選。繩套陷阱有直拉的、反拉的、拉死的、不拉死、正扣的、反扣的等等多種。還有就是獵殺的,獵殺的顧名思義就是直接弄死的,舉個例子比如找個大石板,然後用一個木頭頂起來,下麵放了食物,動物來吃回被砸死。但是這個用木頭頂大石頭是有技巧的,你直接頂上當然不行。技巧在木棒和石頭的結合處也要放個石頭或者木頭。這個石頭或者木頭要有繩子什麼的來觸發才行。但是經常的情況下是動物沒打死,隻是打傷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