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皇帝的新裝〉裏的小男孩在哪兒》想到的
教學隨筆
作者:王東明
日前,讀了《江蘇教育》今年第4期吳勇老師的《〈皇帝的新裝〉裏的小男孩在哪兒》一文,很有觸動。掩卷捫心自問:小學作文教學中,我們的“小男孩”在哪裏呢?我們的作文教學對象裏,有這樣的“小男孩”嗎?作文教學改革30多年,我們難道還在苦苦尋求著“敢於說真話的小男孩”嗎?
吳老師在開篇,就介紹了自己的一個調查:在寫人的作文練筆裏,“不喜歡寫老師的占七成以上”。本人從教小學語文32年,踐行作文教學也有這些個年頭,看到這個統計數字,實在有不小的吃驚和茫然!
因為是在暑假裏,這個調查工作我無法做。但在上學期初,我們在學習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時,我曾就“習作1”的相關內容,在班上有過這樣的了解:你願意寫這篇介紹老師的作文嗎?說明理由。
記得當時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是願意寫這篇作文的。至於談到原因,說法是多種多樣的。概括起來,主要有這樣五種回答:
第一種:“我願意寫,因為我們和老師生活在一起。有的老師的課,還特別喜歡。”
第二種:“沒有具體的內容,老師的事情無非是上課、批改作業什麼的,太一般化了。”
第三種:“有東西可以寫的,關鍵需要要好好地想一想,好好回憶、回憶。”
第四種:“我不太願意寫。因為把老師寫好了,就會有同學說自己拍馬屁;把老師寫得一般了,老師又會不樂意。”
第五種:“如果讓我從幾個熟悉的人裏挑,家長是我熟悉的,夥伴是我熟悉的,至於老師,我熟悉得有限呀!”
聽了上麵五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回答,我當時就覺得:學生對老師也沒有多少厭惡的地方,也不是說,他們有多少不願意寫老師的理由。關鍵問題還是在於缺少鮮活的材料。
學生對寫老師熱情的“高與低”,取決於學生自身對老師觀察、了解的“多與少”。像第二種情況,這部分學生,顯然是因為自己對老師觀察不夠、素材積累不夠,老師也與其互動不夠。第四種情況比較特別,應該另當別論,我覺得關鍵問題是老師的引導不夠。這個問題我們在進行這次練筆的時候,解決得比較好:就是讓學生將話說開了,作文出來了;再一同議一議、評一評,學生在笑聲中,就消除了這種顧慮。像吳勇老師文裏出現的,寫男老師“炯炯有神”、寫女老師“櫻桃小嘴”式的句子也有,怎麼辦?我覺得,學生要借鑒、要模仿總是好事呀!你就讓他們寫唄!隻是寫過之後,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互動、評價工作,用新課標中的話說就是:“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要考查學生對作文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第五種情況,雖然有一些扯遠了,但學生一不留神說出了心裏話,說得比較辨證,實事求是。這是好事啊!可以給我們老師一些反思呢!
在對上麵五種情況的分析中,我忽然領悟到:學生之所以存在這樣、那樣的想法、做法,這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老師的身上啊!尤其是第二種和第五種情況,我就非常理解。說實話,老師是令人“敬畏”的。他們與學生的家長、學生的好夥伴相比,的確少了“親和力”!
也許正是因為兼顧到這些情況吧,五年級上冊的編寫者在編寫“習作1”時,就考慮了這些問題,訓練要求裏就出現了“請選擇其中的一位寫一寫”,“可以寫他在某些方麵的特點,也可以寫他幫助、教育你的一兩件事”。(注意句中有一個“也”字。)應該說,這個作文練筆的要求,還是非常輕鬆、寬泛的,尤其是“選擇其中的一位”和“某些方麵的特點”,就尤其值得師生細細推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