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鬆桃自治縣財政局幹部李曉瑋四處奔走,為大坪場鎮地耶河村爭取到5萬元專項資金修建幼教點。從此,村裏的留守兒童不用再乘渡船到河對岸上學。“之前不敢想的事成了現實,看來駐村幹部是真心來幫助我們的。” 村民劉洪古說。
今年鬆桃縣1500名駐村幹部已走訪群眾20萬餘人次,幫助群眾協調資金近1000萬元,辦實事8000餘件,化解矛盾糾紛3000餘起。
前些年,玉屏自治縣田坪鎮長嶺村包家坳組村民楊崇能夫妻二人都在外務工,一年能掙四萬元左右。如今,夫妻二人在家種了6畝葡萄,一年就賺了12萬元。“比外出打工強多了,還能照顧孩子老人,這得要感謝駐村幹部高芳偉。”楊崇玉說。
高芳偉到長嶺村後,了解到這裏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植葡萄,就動員村民們發展葡萄產業。為使群眾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他還邀請縣農牧局專家為村民講解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目前,這個村已發展葡萄種植大戶30戶,種植麵積約200餘畝,老百姓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除此之外,駐村幹部還手繪“民情地圖”,建立“民情大數據”,深入掌握群眾所想、所願、所需。眼下,駐村幹部共已走訪群眾129.6萬人次,幫助基層協調項目6347個,協調解決資金2.7億元,創辦經濟實體3855個,9538名黨員參與了創業,帶動群眾22.7萬餘人,生產的類別涵蓋農產品加工、種植,農業機械服務等類型,年產值7.1億元,年利潤達1.8億元。
凝聚民心贏得群眾讚譽
“民心黨建”發揮了黨員幹部和基層黨組織優勢,緊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主題,幫著群眾想、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幫助群眾脫貧致富,贏得群眾的廣泛讚譽,拉近與群眾的情感距離,幫助群眾辦好他們難以辦好的事,實現組織建設與經濟建設相融合。
在江口縣民和鎮,一條條寬闊筆直新建成的水泥路在滿目蒼翠的茶林中延伸。鎮黨委書記饒嘉陵說,“民心黨建”凝神聚力成大事。這些水泥路,都是群眾自願讓出土地修建的,還投工出力,為國家節約經費380多萬元。數百噸烤煙、茶葉、中藥材和土特產品通江達海,為村民帶來了致富希望。
“民心黨建”實施以來,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送溫暖、送信息、送技術、送政策,全力幫助基層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銅仁市171個鄉鎮(街道)都建立了便民利民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辦理、一條龍服務;2895個村(社區)都建立了便民利民服務站,推行村幹部輪流坐班和群眾事務代辦製;4523個自然村建立了便民利民服務點,努力實現辦理證件證照不出村、化解矛盾糾紛不出村、落實惠民政策不出村,讓群眾“不出門、不上訪、不花錢”便可以快捷、無障礙地反映問題、訴求和建議,解決難題實事5.1萬餘件,謀劃致富思路12.3萬條,讓群眾切身感受黨組織的溫暖。
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支書冷朝剛,組織村幹部帶頭示範種植50畝大蒜,實現了比水稻豐收年景還多3倍的收入。試種成功,村民紛紛上門取經,從傳統作物轉種大蒜。之後幾年,大蒜種植上了路,冷朝剛又發動全村幹部群眾種植辣椒、西瓜等經濟作物,並在不斷探索實踐中構建了“壩區發展優質高產糧油、半山發展優質高效農經、山上發展高產林果”的農業產業發展格局。2013年,該村村民人均純收入9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
銅仁市委書記劉奇凡說,“民心黨建”工程的實施正是把握黨的建設規律,不斷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理念、拓寬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使黨的建設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上充分發揮作用,在發展中推進服務型發展型黨組織自身建設。 (責任編輯/姚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