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會動力學範式神經生理學研究成果
此外,社會動力學範式的神經生理學版本,雙腦電圖儀係統揭示了一個新的腦波律動,社會互動的某種“神經中樞”(neuromarkers)。被稱作Phi,頻率在10赫茲的波定位在右中央頂皮層,隨著個體間協調行為的顯現和結束而出現和消失。這一發現無疑在大腦水平上解釋了從不協調的社會互動到協調的社會互動的轉變。在一項後續研究中發現當人們有意地去協調時,Phi的量級更大。神經係統版本的社會動力學範式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解決了關於前麵報告的從不協調行為到協調行為的轉化是否在腦水平上也有一個相似的行為這一問題。當研究個體參與社會經濟遊戲時這樣的一個結果在社會神經經濟學中是有著極大的相關性的。
社會協調性的神經中樞的存在表明了人們協調與否。它量級的大小可能揭示了人們模仿和協調意圖性強弱。從而為具身神經經濟學打開了新的研究視野。
小結
過去的十年間,認知神經係統科學家對危急關頭的心理狀態的神經生理基礎感興趣,他們已經注意到和使用了來自於被良好控製的實證範式研究的結果中的具身因素的強烈影響。
我們建議進一步發展具身經濟學背後的理論基礎是相當明確的:為什麼要阻止經濟行為人了解彼此在軀體上的存在呢?如果軀體影響在決策動力上沒有一個顯著的效應的話。
我們堅信通過考慮我們整個軀體在經濟交換中的作用,而不僅僅是大腦的作用,經濟學會更加接近真實的生活。換言之,當‘軀體說話時’,經濟學家恐怕最明智的做法是去細心的傾聽……(作者單位: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 Oullier O,Basso F.Embodied economics:how bodily information shapes the social coordination dynamics of decision-making[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2010,365(1538):291-301.
[2] Berg J,Dickhaut J,McCabe K.Trust,reciprocity,and social history[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1995,10(1):122-142.
[3] Oullier O,Kelso J A S.Social coordin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rdination
[4] dynamics[M]//Encyclopedia of complexity and systems science.Springer New York,2009:8198-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