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黨政務調查會在日本外交政策決定過程中的作用分析
管理視窗
作者:顏瀟逸
一、國際環境的變化和聯立政權的產生
九十年代初,日本國內國際環境都麵臨巨大的變革。國際上麵臨著美蘇冷戰體製的終結,國內則麵臨時隔三十八年的聯立政權重新產生。
二戰後,日本在和平憲法和美國控製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同時作為西方自由主義陣營的一員度過了整個冷戰時期。這個階段日本的外交,采取的是以西方陣營的外交政策為基礎的,依賴於日美安保條約的,以蘇聯為假想敵的自我防禦式的外交政策。但是,隨著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國際環境一變再變。90年的海灣危機、91年蘇聯解體、93年開始的朝鮮核問題、95年的台海問題等等重大國際事件接踵而至,成為日本一個個必須要麵對的外交新課題。九十年代後冷戰時期世界格局的確立,標誌著外交政策進入了一個摸索前行的時代,日本也一樣,一場深刻的思考和變革迫在眉睫。
日本的國內政治也麵臨著巨大的變革。自民黨一黨獨大的體製,在89年受賄醜聞等事件後遭到動搖,緊接著93年8月“五五年體製”崩塌,自民黨自建黨起首次淪為在野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以聯合政權的形式繼續執政。於2009年8月30日舉行的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遭遇曆史性慘敗,盡管這是自民黨自1993年短暫下野以來的第二次下野,但卻是自民黨從1955年成立後,首次失去國會第一大黨的地位,也是首次因落敗而下野。三年後的2012年終於重新奪回政權。
想要搞清楚一係列的內外變革究竟給日本的外交政策的決定過程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就要先明確日本外交政策的決定過程。簡單的來說,先是由國際政治這一外部環境的變化促使決策集團製定新的政策,再通過多個決策集團之間的相互作用,經過一係列流程獲得最終的確定。雖然在日本的政治格局中確實存在多個決策集團,但通過以往的實際情況來看,自民黨作為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決策集團當仁不讓。本稿試圖聚焦在九十年代後,日本新的政治體製中,作為自民黨政策立案組織的政務調查會是如何運作的,探明其在一係列外交政策決定過程中扮演了怎樣的形象,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二、自民黨政務調查會簡介
2.1自民黨政務調查會的組成
(以下簡稱政調會)是負責自民黨政策立案的部門。自民黨的指揮部門是由幹事長、總務會長、政調會長這三人與黨總裁共同組成的。雖然總裁是自民黨內的最高責任者,但由於一般要擔任總理的職務,更多的工作重心基本放在政府的管理上。於是通常黨內的二把手幹事長則代替了總裁,對自民黨的運營,政策決定,政治資金的管理,選舉對策的提出等負起了全部的責任。
雖然名義上總務會是負責自民黨運營、政策、國會對策等問題的最終決定機關,但其中具體的政策立案工作其實是由政調會負責的。關於這一點,自民黨的黨章中有明確的記載:黨章第42條“政策的調查研究以及立案在政務調查會中進行”,同條第二項“將要作為政策采用的議案必須經過政調會的審議”。
按照需要研究的問題領域,自民黨的政調會分別設立了“部會”“調查會”和“特別委員會”,成員則由自民黨的國會議員組成。每個小分會或者問題小組都會配置一兩個常設職員。政調會中負責處理外交問題的主要有:外交調查會、外交部會和對外經濟協力特別委員會。和安全保障相關的則有:安全保障調查會、國防部會和基地對策特別委員會。
“調查會”是討論政策內容的場所,會長一般由閣僚級別的實力議員擔任,比如曆代的外交調查會會長名單中就不乏日本外相的名字。另一方麵“部會”則負責接收省廳提交的關於預算、條約等等的報告,進行答疑和意見交換的場所。會長多由較為年輕的政務次官級議員擔任。“特別委員會”一般負責較為重大的具體政策的調查研究。
2.2政務調查會的機能
第一,情報收集和意見交換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