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們低著頭,憋著氣,羞愧難當,李膺祺洋洋得意地來回踱步。最後,他聲色俱厲地吼道:“像你們這樣的文化程度,還想進入航空界?做夢去吧!我這課沒法上了!”說罷,揚長而去。
方華、方子翼、王東漢、汪德祥這些打仗不怕死、遇事不服輸的紅軍學員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奇恥大辱”,回到宿舍後都氣得直喘粗氣。
麵對這種情況,紅軍學員的黨支部立即開會進行了研究,認為課堂上出現的情況雖然出乎意料,但也說明了學員們本身的文化水平確實低,這裏的教官並不都歡迎我們。這隻是第一個“下馬威”,今後可能有更惡劣的情況出現。要求大家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要沉著,要挺住。要發揚紅軍精神,戰勝困難,完成學習任務。
當過師政治部主任的方華鼓勵戰友說:“我們要不忘紅四方麵軍的軍訓,這次學習也一定要‘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鬥,不勝不休’!”
年齡大一些的王東漢表示:“我們當紅軍經受過千百次槍林彈雨的考驗,從不怕死;從金家寨到川陝,到會寧,到新疆,千山萬水,四過雪山草地,更不怕難。我們隻要加倍努力,就一定能戰勝困難,爭這口氣。”
就這樣,紅軍學員們知恥而進,麵對30多門航空理論科目,以勤補拙,迎難而上。他們除在課堂發奮學習外,還想了很多辦法。一是到書店自己購買“物理學”等教科書,自己自學補習基礎知識;二是相互配合,自習時集體對課堂筆記,互相補缺,對不懂的問題展開集體討論,讓大家都弄懂;三是先進帶後進,方子翼學習成績好一些,就對文化程度低的王聚奎實行一幫一的輔導;四是刻苦學習,擠出休息和空餘時間全部用於學習,晚上下了自習不準進教室學,大家就打著手電筒在被窩裏學。
功夫不負有心人,紅軍學員們的學習漸入佳境,全部通過了考試,取得了航空理論學習的優異成績。他們拚命學習的精神感動了包括李膺祺在內的學校校長和教官,使他們對這些紅軍學員刮目相看。
1938年4月8日,開始初級教練機飛行訓練。汪德祥分在第一組,方子翼分在第二組,方華和王東漢分在第三組。想到自己就要飛上藍天,他們感到非常自豪並滿懷期待。
汪德祥第一次在教官的帶領下登上教練機,飛上了藍天。他看到地麵房屋和人越來越小,感到很驚奇。教官吩咐汪德祥:“你拉一下駕駛杆,體會一下操縱動作。”汪德祥想,飛機這麼大的鐵家夥,飛這麼高,開起來一定要好大勁。於是他使勁將駕駛杆猛地一拉,飛機頭“嗖”地一聲就翹了起來。教官慌忙喊道:“鬆手,趕快鬆手!”汪德祥嚇得趕快鬆手,飛機又平穩了。他心裏嘀咕:“乖乖,好險!要不是教官喊得快,我鬆手快,這飛機還不知翻到哪裏去了。”
下了飛機,汪德祥瞪著迷惘的大眼睛告訴大家, 我原以為飛機這麼大的鐵家夥,開起來一定很費力氣。沒想到飛機操縱係統這樣靈,開飛機要像繡花那樣輕手輕腳的才行。
由於他們堅持刻苦學習,認真操練,飛行技術提高很快。後來方子翼、方華和汪德祥成為飛行技術的“尖子”,參加了高級教練機飛行訓練。王東漢由於操作飛機有痼癖動作,後被調到航空機械班學習。
中共中央領導對在新疆航空隊學習的人員關懷備至。1939年8月和1940年2月,周恩來路過迪化時兩次特意接見飛行班和機械班的代表。1940年後,新疆地區物價飛漲,為保證學員的體質,接替鄧發擔任中共駐新疆代表的陳潭秋,經向中央有關部門報告,決定從新疆曆年來結餘的黨費裏,每月拿出120元作為航空隊學員的夥食補助,這在當時是一種少有的特殊照顧。
(責任編輯:徐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