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省領導和有關部門還開展了重點調查和暗訪,掌握全省農村稅費改革總體情況,及時發現和糾正存在的問題。連續3年進行的全省性、多層次的督查工作,為改革試點的順利進行和實現預期目標,發揮了很好的監督檢查和保駕護航作用。
農村稅費改革是一項綜合性改革,涉及麵廣,必須適時啟動配套改革,整體推進,否則,單單改革農業稅製、稅率降低幾個點,減輕農民負擔很難保持長久。安徽省不失時機地推進了與主體改革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鄉鎮機構改革、村級改革、農村義務教育改革和縣鄉財政體製改革等相關配套改革,使改革整體效應得以充分發揮。
首先,鄉鎮機構改革的成敗直接影響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效。從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底,全省基本完成鄉鎮機構改革,做到機構精簡到位,人員精簡、定崗到位,用人機製轉換到位,政府職能轉換到位。這為順利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鄉鎮機構改革順利推進中,財力支持是關鍵。在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支持下,省財政盡最大努力,千方百計增加對鄉鎮的轉移支付和專項補助資金。部分市、縣也擠出資金對鄉鎮給予補助,基本彌補了鄉鎮因農村稅費改革而形成的財力缺口,保證了鄉鎮正常運轉的基本經費需要。整個改革中,中央對安徽省的財政轉移支付規模達到33億元,省對縣、鄉、村安排的稅費改革轉移支付和補助資金規模達41.2億元,其中,對縣鄉轉移支付31.9億元,對村級的補助9.3億元。實踐證明,財政為深化農村稅費改革、鞏固改革成果提供了經濟基礎;在財力的支持下,農村各項配套改革順利推行,不僅大幅度減輕了農民負擔,而且花錢“換”來了一個農村公共服務由財政供給、城鄉二元結構逐步消除的新局麵。這既是曆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公共財政的應有之義。
其次,不斷建立和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製,調整農村中小學教育布局,堅持把農村稅費改革與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健康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財政預算和上級轉移支付資金中優先安排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確保經費投入不低於稅費改革前的水平,並做到逐年有所增加。2001年,全省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總投入達55.94億元,比2000年增長22%。從2001年9月起,在對11個縣試點的基礎上,全省實行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上劃到縣統一管理和發放。
第三,開展村級改革,並村並組,擴大村組規模,增加村級收入,減少支出。嚴格控製村幹部數額,實行交叉任職。加強村級管理,實行村務公開,成立村民民主理財小組。對農業兩稅附加收入較少、運轉困難的村,由各級財政予以補助,幫助解決村組幹部報酬、五保戶供養和村級運轉必不可少的經費需要。
第四,通過清理整頓,建章立製,公開政策,規範程序,明確責任,嚴肅紀律,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實行農民負擔監督卡等製度,初步建立了確保農民負擔長期穩定不反彈的有效監管機製。
改革步伐在不懈努力中前行
農村稅費改革在中國改革史、財政史上是破天荒的,對財政分配政策、支出政策的調整產生了深遠影響。現在看來,這場改革不僅僅是解決了農民減負、規範征繳行為和緩解幹群關係問題,而且正是由於在改革中不斷暴露出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才有了後來的公共財政體製改革、鄉鎮機構改革以及其他一係列配套改革。也正是由於農村稅費改革的深入,才打破了曆代農民不享受再分配的曆史。回頭看,沒有農村稅費改革,公共財政的陽光不可能這麼快地普照到農民頭上,不可能有現在的穩定局麵。可以說,改革達到了以下幾個目標:
實現了“三個滿意”目標
安徽的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基本實現了溫家寶在安徽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動員大會上提出的“把農村稅費改革這件大事辦好,讓農民滿意、讓基層幹部滿意、讓中央滿意”的目標要求。
減負政策到位,農民滿意。2000年改革當年,全省農民政策性負擔減輕幅度為31%;2001年,農民負擔繼續下調,減負幅度達35.6%;2002年,減負幅度達37.5%;到2005年我省全麵取消農業稅,全省共減輕農民政策性負擔54.5億元,人均減負109.4元,畝均減負93.8元。廣大農民在這場改革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衷心支持和擁護改革。
職能轉變到位,基層幹部滿意。通過改革,把基層幹部從要錢、要糧的繁雜事務和幹群關係緊張的工作環境中解脫出來,使基層幹部能夠集中精力抓發展、促改革,為農民辦實事、解難事,更好地履行基層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同時,農村稅費改革把鄉村運轉作為農村稅費改革“三個確保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采取精簡鄉鎮機構人員、完善縣鄉財政體製、加大對鄉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村級補助標準等一係列措施,保障了鄉鎮和村級組織運轉,不僅保證了鄉村幹部工資正常發放,還消化了曆年欠發的工資,基層幹部在改革中得到實惠,因此,積極理解和支持改革,主動參與和推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