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世農:把大半生奉獻給安徽(3 / 3)

首任蚌埠市委書記

1948年冬,淮海戰役的形勢發展迅速,人民解放軍解放了碾莊以東,隴海鐵路兩側和津浦鐵路徐州、宿縣、蚌埠兩側的廣大地區。李世農和曹荻秋等江淮區黨委負責同誌,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及戰局快速發展的形勢,決定籌建接收蚌埠的班子。1949年1月18日,蚌埠市軍事管製委員會成立,曹荻秋任主任,李世農任副主任。軍管會下設秘書處及市政、金融、軍需、工商、生產、文教、出版、鐵道、公用事業、供給共10個部。同時成立蚌埠市警備司令部,李世農兼任政治委員。接著,蚌埠市委和蚌埠市人民政府也相繼成立,李世農任書記,萬金培任市長。不久,蚌埠宣告和平解放。

新生的人民政權首先開展了對城市的接管工作。蚌埠市軍管會、市委和市政府領導機構人員,組成對城市各行各業各係統的接管班子,組織部隊和地方幹部學習中央和華東局關於接管城市的指示和政策。這些指示和政策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外交及宗教等各個方麵,其基本精神是在摧毀國民黨反動派統治基礎的同時,必須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一切正當權利,盡快恢複城市的生產和正常秩序,以保證“原封原樣、原封不動”地接管好城市。

為了統一領導安徽全省的各項工作,迎接全國解放和新中國的成立,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精神,總前委和華東局、中原局負責人研究決定成立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軍區,並於2月15日上報中央備案。省委由李世農等14名委員組成。後因華東地區急需主要領導幹部負責新區城市工作,又因安徽地跨大江南北,皖南尚未解放,遂決定暫不成立安徽省委,而以長江為界分別成立皖北區黨委和皖南區黨委,統一領導皖北地區和皖南地區的黨政軍工作。

1949年4月初,撤銷江淮、皖西、豫皖蘇3個戰略單位,按解放前轄製成立皖北區黨委、皖北行署和皖北軍區,下轄阜陽、宿縣、滁縣、巢湖、六安、安慶6個專區和合肥、蚌埠、安慶3個市及淮南特區。曾希聖任皖北區黨委書記,李世農、黃岩任副書記。11月7日,皖北區總工會籌備委員會成立,李世農兼任主任。

傾心安徽建設

1950年10月,皖北區召開首屆農民代表大會,選舉了皖北區農民協會第一屆委員會,李世農兼任主席。1952年1月2日,中共安徽省委正式成立,李世農為12名委員之一。3月,他被調到省委工作,兼省監察委員會主任。5月,調任省委組織部部長。

李世農在任省委組織部部長時,對幹部要求特別嚴格。他多次對組織部的同誌說,在省委組織部工作的同誌必須堅決做到三條:一是提拔比別的部門要慢一些;二是評工資待遇比別的部門同職務的同誌要低一些;三是犯了錯誤比別的部門犯了同樣錯誤的同誌處理要重一點。當時的省委組織部確實就是這樣,可是大家工作起來心情卻很愉快。組織部得到廣大黨員和幹部的充分信任,這與李世農嚴格要求又以身作則是分不開的。有一次,召開全省各地、市、縣委組織部統計幹部會議,會上,有個別的同誌發牢騷說統計工作位置不突出。李世農聽到這個反映後,便在做會議總結講話時,說了一段幽默但意義很深刻的話:“怎麼突出呢?工作部門和幹部結構應該是科學的,符合實際需要的。這比如一個人的手,隻能長五個指頭,多長一個指頭,既不好看,又不方便生活和工作。多長一個指頭是突出了,但不好。如果把這個指頭移在鼻子尖上,那是很突出的了,可那多麼難看呀!所以,幹工作,尤其是幹黨的組織工作,不能要求突出自己的位置。大家說是不是?”至今,許多老同誌還說,聽李世農的報告,既受到教育與啟示,又感到親切而溫暖。

1954年12月,經中共中央批準,省委設立常委會,李世農為9名常委之一。1954年4月至1958年1月,他先後任中共安徽省委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副省長等職。在分管全省政法部門的領導工作期間,在逐次開展的土改、鎮反、三反五反、農業合作化運動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李世農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推動了全省政法工作順利進行,也促進了安徽社會的安定、團結。

1958年1月,李世農被錯劃為“右派”,下放歙縣商業局飼養場勞動。不僅如此,李世農的親屬也受到了株連。李世農被劃為右派後,其夫人江音也被勒令帶著孩子,隨李世農一起去飼養場勞動。全家不僅缺衣少食,還承擔著場裏最髒最累的農活。有一年豬仔發生瘟疫,夫婦倆還被誣為放毒犯,受到殘酷的批鬥和體罰。盡管如此,李世農仍然敢於堅持真理,堅持實事求是,不僅沒有絲毫動搖對共產主義偉大事業的堅定信念,而且利用這一時機全麵係統地研讀了《毛澤東選集》1-4卷、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著作,聯係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寫下了大量的讀書心得。

1962年,中央對安徽省委領導班子進行改組。6月18日,改組後的安徽省委召開地市監委書記會議,貫徹執行中央《關於加速進行黨員、幹部甄別工作的通知》。7月11日至20日,安徽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合肥召開,會議通過了《關於撤銷1958年11月6日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作出的關於罷免李世農同誌安徽省副省長職務的決定>;的決定》。20日,中共安徽省委同時印發了省委關於李世農問題的甄別結論和中央監委的批複,為李世農等5同誌恢複了黨籍、名譽、職務和原級別。

“文化大革命”中,李世農再次受到衝擊,受審查7年之久。粉碎“四人幫”以後,他於1978年10月任省政協副主席。1979年1月至1983年3月先後擔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省委顧問。1983年,出任中共安徽省顧問委員會(籌)主任。李世農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發展安徽,做出了重要貢獻。他衷心擁護鄧小平提出的廢除幹部終身製的主張,積極支持省委大膽使用中青年幹部,主動要求退出省委領導崗位,提前離休,在廢除領導職務終身製上,為全省各級領導幹部做出了榜樣。

李世農於1985年離休後,仍然十分關心黨和國家的大事,關心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特別是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關心安徽文化的研究。1985年5月29日,他倡導成立了安徽省省會老幹部關心下一代協會,被老同誌們公推為名譽會長。1992年省關協改為省關工委後,李世農又應諸多老同誌之請,擔任名譽主任。1996年7月,安徽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成立,鄭銳、歐遠方等老同誌請他出任顧問,他欣然同意。他還擔任了黃山醫科大學顧問等一些社會職務。

李世農經常提醒人們要唱國歌。他說,國歌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精神的最好寫照,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會唱國歌、唱好國歌。他在1995年8月出席“安徽省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學術討論會”時說:“新中國剛誕生時,把抗戰時的《義勇軍進行曲》確定為我國《國歌》,從那時起我們一直在唱。昨天參加學術討論會開幕式,宣布奏《國歌》,我想唱也不好唱,很不習慣。我認為放錄音,不如大家唱的好。建議以後開大會時唱與奏《國歌》同時進行。”同年11月28日,他在接受《安徽老幹部》雜誌社記者采訪時再次說:“我是唱著《義勇軍進行曲》慷慨悲歌走向戰場同敵人戰鬥的。我親身經曆了抗日救亡和解放戰爭全過程,對於日寇的侵略和國民黨的腐敗專製造成的民族危機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唱起《義勇軍進行曲》就產生了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危及我們事業的敵對勢力和問題依然存在,例如腐敗之風就來勢很猛,我們決不能高枕無憂,我們時刻都要有危機感,要有憂患意識。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國歌不僅現在要唱,今後還要繼續唱,一直唱到共產主義實現的時候。”

2006年12月28日,李世農在合肥逝世,享年96歲。(題圖為時任淮南工委書記、淮南支隊政委的李世農)

(責任編輯:吳 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