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共五大書記飲酒趣事(2 / 3)

1952年9月,在由周恩來批準舉行的第一屆全國評酒會中,茅台酒一路過關斬將,不負眾望,榮膺中國八大名酒之首,成為中國的國酒。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身患重病的周恩來仍然強調為確保茅台酒的質量,維護國家民族的榮譽,茅台河上遊數十公裏不準建化工廠,以免汙染水質。

即便周恩來酒量極大,堪稱“千杯不醉”,可偶爾也有失去節製喝得酩酊大醉的時候。他一生中曾有過三次醉酒:第一次是在與鄧穎超的洞房花燭夜,周恩來情緒極好,對於敬酒來者不拒,結果喝醉了;第二次是在1954年初出席日內瓦世界和平會議之前的莫斯科,周恩來喝酒太多,加之過度勞累,以至於當場嘔吐,事後他向中央作了檢討;第三次是在迎接中國人民誌願軍凱旋歸來時,周恩來與出席宴會的所有誌願軍代表幾乎都碰了杯,稍後又帶著醉意跳舞,最後被抬進了休息室。

正是由於深知酒的厲害,周恩來後來牢記毛澤東“不耽誤革命工作”的指示,專門為共和國外交外事人員做出“喝酒不準超過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的規定,並通報國內外各部門切實執行。他還說:“我們不管哪一級領導,喝酒都要自律,而且做下級的也要注意保護自己的領導,讓他們少喝酒,更不能喝醉酒。”

晚年的周恩來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按照醫生的囑咐,不能再喝酒了。與客人碰杯時,他便隻舉杯,不喝,但卻會如實向客人說明情況,贏得一片讚揚。

朱德:與茅台結下不解之緣

出身行伍的朱德早年曾加入革命團體同盟會,經曆了辛亥革命,擔任過滇軍旅長、雲南陸軍憲兵司令部司令官、雲南省警務處長兼省會警察廳長等職。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曆了長期應酬的鍛煉,朱德酒量也有所見長。

1927年7月31日南昌起義前夜,為牽製敵人指揮官,朱德遵照前敵委員會指示,於南昌設宴,宴請敵軍團以上的軍官。當時敵軍團長們接到朱德的請帖,盡皆出席。在宴席上,朱德從容不迫,熱情地為他們夾菜、向他們敬酒,並連喝數杯,以助其興。稍後,就在這些團以上軍官們酒興正濃時,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打響了,南昌城頭隨後飄揚起勝利的紅旗。從這個角度來說,朱德的酒量,也為南昌起義的勝利立下了功勳。

土地革命時期,朱德曾帶領紅軍攻占過茅台鎮,以至於茅台鎮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當時朱德與毛澤東在茅台鎮西南的山坡上向戰士們訓話,不料國民黨飛機呼嘯而來,接連投下兩枚炸彈。兩個爆炸點相距僅30多米,可當時站在這中間的毛澤東、朱德竟然毫發無損。說到此,茅台鎮的老人們紛紛動情地說:“這是酒神在保佑紅軍啊!”感激於“酒神”的庇護,朱德在解放後也曾動情地說過:“長征過茅台鎮時,當地群眾捧出酒來歡迎我們。戰士們用它擦腳和傷口,止痛消炎,喝了可治療瀉肚子,解決了我們缺醫少藥的困難。所以,紅軍長征勝利也有茅台酒的一大功勞。”

20世紀50年代,在“以鋼為綱,全麵躍進”的口號下,茅台酒廠也開始減緩酒的生產,轉而煉造鋼鐵。朱德了解到這些情況後,征得毛澤東同意,特意向時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兼省長周林打招呼,要求“不要因為鋼鐵元帥升帳,忘了茅台酒生產,貴州要一手抓鋼鐵,一手抓茅台酒生產”。

劉少奇:特製“酒”成就“海量”美名

或許是由於長期做秘密工作養成了沉著嚴謹的個性這個緣故,劉少奇一生很少喝酒,其酒量可謂是五大書記中最小的。當時,我黨、我軍的一些歡迎會、慶功會中,劉少奇雖有出席,但他每次都很少喝酒,或者喝的是特製“酒”。據記載,在開國大典前,為了照顧劉少奇等人的身體,不使他們喝醉,從而無法登上天安門,國宴工作人員曾一度絞盡腦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