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被貶都是因為桃花詩,說劉禹錫命犯桃花不為過,一生中最能實現抱負的年紀就這樣毀掉了,令人惋惜。

剩男剩女在宋朝

剩女看似是近代產物,但從曆史中卻不難找到大齡女子的蹤影,尤其是宋朝。

宋朝期間,是我國剩男剩女最泛濫之時,何以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會準則之下,會有這種情況出現?一切隻因為當時的皇帝忌諱習武之人,而文人手無縛雞之力,遂鼓勵全民讀書,並頒布有利於士大夫的政策,如士大夫之工資乃曆朝最高、士大夫犯法不會受過重的刑罰等。

當時,男孩生來便被送往學堂,個個都拚命讀書。結果可想而知,很多人一生的光陰都耗費在書中,六七十歲才中科舉,失落了“顏如玉”,“黃金屋”也無福消受。最好笑的例子便是宋人陳修七十多歲中了科舉,遇上“剩女”時,被問及年齡,他巧妙地回答:“五十年前二十三!”

至於剩女的由來,與剩男也不無關係。宋朝父母的擇偶方式也非一般人能夠想象,他們不要求男方的家世、背景,他們隻在乎對方是否是進士。所以每逢科舉公布成績之際,女人們便開始搶老公。但要等一個中榜之人,並不容易,很多人後來開始“預定”丈夫,看好了某人有機會中榜,便先將其預定下來,大文豪歐陽修便是被定下的最佳例子。

能夠搶到、定到進士之人畢竟還是少數,考不到科舉的男人、搶不到的女人多不勝數,剩男剩女如過江之鯽,與現今的剩女相比,那個年代女性的命運才是最悲慘。

華表的起源及作用

華表起源很早。早在堯舜時代,帝王就習慣在各交通要道、十字路口設置一些木柱。據《淮南子》記載,這種柱子乃“舜之誹謗之木”,“書其善惡於華表木也”。意思是,人民群眾對帝王有什麼批評建議,可以寫在這些叫做華表的木柱上麵。可見華表最初是發揚民主的工具。秦始皇時代,為加強專製統治,廢除了華表。漢代又恢複華表,稱做“桓表”。但是,由於封建帝王不愛聽批評,不準人民提意見,因此華表逐漸成為街心路口的路標,後來又變成一種石雕藝術,作為建築物的裝飾品。

現在北京除天安門的前後兩麵各有一對華表外,在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校園裏,以及明十三陵大紅門內側等處,也保留著用漢白玉雕琢的華表。華表頂端有一坐獸,似犬非犬,它叫 做吼,是一種食肉獸。你可曾注意到,天安門前麵那對華表上的麵向南,而天安門後邊那對華表頂上的卻麵向北,這有什麼講究?據說,麵朝北的,叫“望君出”,意思是提醒皇帝不要沉湎於宮廷生活,應該經常出去走走,體察民間疾苦;向南的,叫“望君歸”,是叫皇帝不要長期在外遊逛,忘了國事,應該回宮來處理朝政。其實,這些象征性的寓意隻是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統治者的意願和期望而已。各朝各代,有哪個皇帝的行蹤真正是受“華表”的支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