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SWOT分析的高等院校內部審計外部化研究
審計廣角
作者:蔣文定 宋媛媛
【摘 要】 隨著高校體製改革的深化和經濟活動領域的拓展,內部審計的作用也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但是由於高校內部審計目前尚存在一些問題,所以客觀上存在對內部審計外部化的需求。文章針對高校內部審計的外部化問題進行了SWOT分析,指出了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內部審計外部化策略,期望能對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實踐有所幫助。
【關鍵詞】 高校; 內部審計外部化; 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F239.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2-0082-04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校內部審計還是以簡單的“差錯防弊”監督職能為主,主要開展的是傳統的財務審計、事後審計。但隨著高校體製改革的深化和經濟活動領域的拓展,高校內部審計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單純的財務審計和事後審計方式已經不再滿足需要,內部審計工作將逐步向內部控製、提高績效、風險管理和服務等方麵延伸。但是目前,高校內部審計尚存在諸如獨立性不強、審計人員人數少、專業能力較弱、缺乏必要的審計技能等問題,因此客觀上要求引進外部審計機構,將內部審計項目外部化。
一、高校內部審計外部化的SWOT分析
(一)SWOT分析
1.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優勢
(1)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提高審計工作質量
基於對單位內部各部門和人員的監督而設立的內部審計機構,由於與被審計單位有人事上的聯係,與其他管理部門存在隸屬關係和利益衝突,容易受到幹預,所以獨立性較弱,不易發揮良好效用,而內部審計外部化後,外部審計機構與被審計單位沒有利益上的衝突與聯係,其工作隻對委托人負責,不容易被學校行政幹預,理論上可以更加獨立、客觀、公正,所以外部審計機構提供的審計結論會更讓人信服。
(2)相對降低審計成本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學校規模的擴張和辦學事業的興旺,高校內部審計的形式和內容都較之過去有了明顯的變化,形成了對招投標審計、工程預決算審計等專項項目進行審計的要求,開展經濟效益審計、內部控製審計、風險管理審計也形成了未來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發展的趨勢。日新月異的內部審計需求及其變化,不僅加大了內審工作量,還對內審人員的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可能需要配備專業的審計設備和軟件。在目前高校缺乏複合型審計人才和專業設施的情況下,要緩解這個壓力,將內部審計進行外部化就成為了一個合理選擇。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從外部市場獲取內部審計服務,其成本往往低於單位自己提供內部審計服務的成本,可以節省審計人員的招聘和培訓的費用,節省配備設備和軟件的費用,相對降低審計成本。
(3)優化資源配置,集中精力做核心工作
社會審計機構擁有大量具有豐富審計經驗的專業人才,而且涉及的專業領域很廣泛,這是高校內部審計部門難以做到的。如果在很多方麵利用社會審計的工作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優化社會資源配置,使高校獲得更高質量的審計服務。同時,將部分內部審計工作外部化還有利於內部審計部門集中精力圍繞學校的核心工作開展審計。
(4)獲得先進審計知識和技能
外部審計機構人才濟濟,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內部審計人員可以通過與外部審計人員的合作而接觸到更前沿的審計知識和掌握更先進的審計技能,有利於以後內部審計部門的可持續化發展。
2.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劣勢
(1)可能存在職業道德風險
1)外部審計機構作為社會機構,獨立性比內部審計機構更強,但是高校的發展壯大和經濟效益的好壞畢竟與他們的切身利益關係不大,雙方隻是短期的合同關係,所以可能會存在忠誠度不及內部審計部門、欠缺更強的責任意識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的問題。2)外部機構和人員在審計時,有可能僅僅以完成合同為目標,不以幫助單位發現和解決問題、提出可持續發展建議為目標。3)如果社會審計機構不遵守職業道德,不守誠信,當審計風險大於利得的時候不是幫助單位規避風險而是回避問題,為了自己利益而有意影響被審計單位相關目標和計劃的製定,就可能會存在審計尋租和審計共謀等行為,給被審計單位造成傷害。這些都給內部審計外部化帶來了潛在的風險。所以,為了保證審計質量、規避審計風險,內部審計部門還必須嚴格地監督社會審計機構的審計工作。
(2)信息不對稱,可能影響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外部審計機構的人員難以在短期內像內部審計機構的人員那樣全麵深刻地掌握高校的人文特點、管理政策、人事配置和業務流程等情況,他們不熟悉高校工作的特點,對校園文化也不會有強烈的認同感;而且社會審計機構的人員的流動性很大,難以自始至終地全麵掌握高校動態。1)這種對內部情況的不熟悉和背景知識上的差異,一方麵會導致他們難以提供更符合高校的利益和長遠發展所需的服務或者提供的服務難以達到預期目的;另一方麵,也可能影響到審計工作的深度、廣度和強度,對審計程序的執行可能會變成僅僅是簡單履行規定程序的常規化工作。2)社會審計人員隻能根據高校提供的數據資料進行審計,缺乏全局意識,所以往往隻能局限於一般性的財務審計和財務管理範疇,難以在風險評估、風險控製和學校管理方麵為學校提出可行性建議,提出的建議在有用性方麵也會打折扣。這種信息上的不對稱,最終會影響到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