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動畫中的剪輯祝九齊
藝術之窗
作者:高華蓮 郭錦錦
摘要:影視動畫的後期電腦合成與剪輯特效,在當今影視動畫的藝術變現上愈來愈突出。影視後期製作關係到影視作品的成功與否,它是融技術性、技巧性與藝術性於一體的創作過程,剪輯人員應不斷加強剪輯思維的培養,增強藝術審美能力的修養以及剪輯技巧的掌握,創作出結構嚴謹、節奏流暢、主題鮮明的影視作品。
關鍵詞:剪輯;剪輯要點;蒙太奇
一、剪輯的概念和意義
1、剪輯的概念
剪輯——俗稱“剪接”,是影片藝術創作過程中最後的一次再創作。即將影片製作中所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舍、分解與組接,最終完成一個連貫流暢、含義明確、主題鮮明並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
“剪輯”的英文是editing,和“編輯”是同一個詞。在德語中為裁剪之意,而在法語中,“剪輯”一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後來才用於電影,音譯成中文,即“蒙太奇”。這種借用說明剪輯是電影的藝術手段,影片的蒙太奇往往最後定性於剪輯台上。而人們在漢語中使用外來詞語“蒙太奇”的時候,更多地是指剪輯中那些具有特殊效果的手段,如平行蒙太奇、敘事蒙太奇、隱喻蒙太奇,對比蒙太奇等。
從表麵上看,剪輯是把完成的原始素材經過選擇,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個一個鏡頭、一段一段素材剪斷之後再連起來,成為一個段落、一場戲。但實際上,剪輯師不但要將前期拍攝的視覺素材與聲音素材重新分解、組合、編輯並構成一部完整影視片,而且還需要對畫麵之間進行一些技巧的處理。剪輯師處理的最基礎問題,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時間和空間關係。
2、剪輯的發展曆程
從技術發展的角度看,電影剪接已經並正在經曆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手工製作階段,這是無聲電影時期,由手工技術操作剪接影片;第二個階段是機器製作階段,這是進入有聲電影之後,由手工操作簡易機器進行影片剪輯;第三個階段是計算機製作階段,這是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高新技術,由計算機進行“非線性”編輯(數碼剪輯)。電影觀念、電影藝術手法、電影科學技術的演變和進步,有力地推動了電影剪輯藝術向著更高的層次和更大的範圍迅猛發展。
概括來說,數字非線性編輯係統有以下幾方麵的特點:
(1)、素材數字化:或說是對電子影像與聲音的編輯,即該係統是以數字媒體為基礎的計算機界麵來處理和管理音視頻素材的。
(2)非線性:任何素材都可以無一定“鏡頭”次序的輸入、任意長短的修剪、方便的移動和組合。
(3)、隨機存取:係統允許使用者即時、隨機地從素材中存取特定的部分,而不需要通過來回搜尋來找到該段素材的位置。
(4)、聲畫編輯係統化:數字非線性編輯將畫麵和聲音聯合起來編輯,並往往同時兼有一些聲、畫編輯的特技效果,例如,疊化、淡入淡出、漸變、字幕製作等。在一個係統上就可以完成聲畫的全部後期編輯工作,也可以提供編輯點列表來作脫機編輯。
3、剪輯對視聽語言形成的作用
動畫的剪輯要點在於在前期要做大量的工作來確定鏡頭之間的相互關係,不必要的鏡頭製作會加大生產的成本。
剪輯在動畫片的視聽創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作為動畫片創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剪輯在動畫的發展過程中應運而生,獨立出現並逐步完善。同時剪輯藝術的進步,又極大地影響和推動了動畫的發展。正確、合理、高明的剪輯,能夠加強鏡頭與鏡頭之間的連接關係,構成合理的蒙太奇,控製並影響影片的節奏,能夠增強畫麵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提高整個動畫片藝術品位。反之,錯誤、平庸、低劣的剪輯,就會減弱甚至破壞動畫片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