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說人物姓名的性格刻畫及主題揭示功能芻議(3 / 3)

小說《被遺棄的韋瑟羅爾奶奶》的一大主題就是自憐。這一主題貫穿小說的始末,通過老奶奶的人生經曆一一鋪展開來。作為一個年輕的女士,韋瑟羅爾奶奶在她結婚的那一天被未婚夫拋棄。後來,自己最疼愛的女兒也離開人士,可憐的女人因為這兩件事情生活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在其餘生也未能忘記。她找不到其他的解脫方法,隻能不斷的忙碌,想要擺脫這兩件事對她造成的陰影和傷害。等到她的生命快要走到盡頭,她又迅速被這種悲痛的情愫所籠罩。之前提到,丈夫約翰(John)的名字代表著“愛”,女兒哈普西(Hapsy)的名字代表著“幸福”。而丈夫和女兒的雙雙離世,使她同時喪失了“愛”和“幸福”的權利。麵對命運的捉弄,她整日活在自我憐憫之中,對其他的一切事物充滿了懷疑與不信任。

四、結語

小說人名是小說人物意象和小說整體意象塑造的載體之一,與小說的文本建構息息相關,與小說的文本解讀、意象理解也密不可分。(杜開懷:2013)作者意在通過這樣一種特殊的寫作技巧營造一種“人如其名,名如其運”的氛圍,意在加深讀者對於小說人物以及小說主題的理解。本文以波特的小說《被遺棄的韋瑟羅爾奶奶》為例,從文中主要人物姓名的角度,結合了小說的人物刻畫,對女主人公的一生進行梳理,從而揭示小說主題,為該小說的解讀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由此可見,作為小說要素的一部分,人物的命名應該受到讀者和批評家的重視,以便更全麵的把握小說的人物和主題思想,加深對小說的理解。(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陶潔:美國文學選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凱瑟琳·安·波特:被遺棄的韋瑟羅爾奶奶,鹿金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

[3]袁麗麗:“淺析《被遺棄的韋瑟羅爾奶奶》”,湖南:《文學界》,2011年。

[4]杜開懷:“小說人物命名初探——以帕爾默文化語言學意象理論為視角”,河北: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2年。

(下接第134頁)不應當僅僅體現在空間藝術上,在平麵藝術中也同樣很重要。也應當與人產生一種情感與思想上的共鳴,讓人們一看到刺繡作品也會有一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感受。

刺繡作為一種裝飾藝術,是一個藝術品,它的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周圍的環境。一個好的刺繡品,是很好的與周圍的環境相融合。

4.要在表現形式與手法上有新的突破。

首先,應當突破傳統的平麵化的表現形式,將其在視覺上向三維上發展,就如同中國畫中的三遠:長遠、深遠、高遠。使得作品在層次感方麵有新的突破。這樣,不僅豐富了畫麵的層次,增加了畫麵的氣勢,還可以產生更好的視覺效果,同時也增加了識別力。

另外,在保留原有風格的基礎上應當在材料及工藝方法上進行創新。工業革命的結果就是新材料的誕生。從曆史來看,所有新材料的誕生,總會引發設計領域的一場變革。同時也要充分利用現代新材料、新技術,追求一種震撼的,能給參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效果。在刺繡方麵,不應當僅僅局限於各式各樣的“線”製品,而應當嚐試去采用一些新的纖維材料。或者是將傳統的線製品與纖維材料巧妙的搭配,也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總結

我現在所麵臨的不僅僅是刺繡藝術品的發展問題,在中華民族許多的文化遺產中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目前維持文化遺產的辦法就僅僅是將傳統文化的引入與抄襲,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融合。任何的事物都處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若不想被時間所淘汰,隻能不斷的創新。然而,創新不是毫無前提的創新。對於我們民族的藝術瑰寶來說,既要繼承前人所留下的優點,又要與當今世界流行趨勢保持一致,使我們的東西永遠都處於世界的前列。這在產品中就需要一種“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環節出現。(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冠英,中國古代民間工藝,上海:商務印書館,2000.

[2]薄鬆年,陳少豐,張同霞,中國美術史教程,陝西: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3]陳新生,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安徽: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