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臨床分析及幹預對策(2 / 3)

1.2.3 治療方法在抗病毒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對症治療,如護肝利膽、茵梔黃顆粒退黃、枯草杆菌腸球菌二聯多維顆粒、消炎等,初期更昔洛韋的用量控製為5 mg/kg/次,2 次/d,間隔時間為12 h,連用2周;然後改為1 次/d,維持4周。

1.2.4 護理方法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一旦確診後,患兒家長會出現焦慮、擔憂等心理,加上治療的時間較長,經濟負擔較重,加重了家長的心理負擔。因此要向患兒家長進行疾病宣教,治療前向家長說明用藥的目的、治療過程、療效和預後等,以增強患兒家長的信心,減輕其精神負擔,積極配合治療。因母乳可排毒,新生兒哺以帶毒乳是生後獲得性感染的主要途徑,故對於母乳帶毒的媽媽應建議其放棄母乳喂養,可選配方乳喂養。醫護人員與患兒接觸後應立即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密切觀察患兒的症狀、體征及各項指標的變化,患兒接受更昔洛韋治療時可致中性粒細胞、血小板和血紅蛋白下降等症狀,應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更昔洛韋對血管刺激性大,且需經誘導期及維持期的治療,使用療程長,誘導期每天使用2次,中間間隔12 h,每日輸液時間長,因此要注意保護好靜脈血管,最好使用留置針。輸液過程中嚴密觀察輸液局部藥液的滲漏。發現藥液滲漏出血管外,應立即拔針,並予50%硫酸鎂濕熱敷,促進藥液吸收。患兒用藥後進食會減少,或有不同程度嘔吐現象,停藥後自行緩解。喂奶時盡量抱起患兒,少量多餐,按需喂養。喂奶後抱起患兒輕拍背部,並給予右側臥位。患兒嘔吐後及時擦洗麵部的嘔吐物,並更換汙染衣物。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 Excel 2003 錄入數據,使用SPSS 19.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新生兒CMV-DNA與其母親CMV-DNA陽性結果比較

檢測95例新生兒尿液(包括感染與未感染巨細胞病毒的新生兒),結果發現50例CMV-DNA為陽性,陽性率為52.63%;對這50例CMV-DNA為陽性的新生兒母親的乳汁進行檢測,結果發現乳汁的CMV-DNA大多為陽性,其陽性率為90.00%。母親乳汁CMV-DNA為陽性可能是新生兒CMV感染的危險因素。

新生兒CMV-DNA與其母親CMV-DNA陽性結果比較[n(%)]

2.2 新生兒及產婦CMV-IgM、CMV-IgG感染

隨著產婦年齡的增加,產婦CMV-IgM、CMV-IgG的陽性率均逐漸增加,其中產婦CMV-IgM存在顯著性差異,而新生兒CMV-IgM、CMV-IgG的陽性率無統計學意義(P>0.05)。新生兒CMV-IgG均低於產婦CMV-IgG,新生兒IgG抗體相對較低,這可能與來自母體的IgG抗體逐漸消失有密切聯係,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新生兒及產婦CMV-IgM、CMV-IgG感染[n(%)]

2.3 轉歸

50例患兒接受治療後,治愈 11 例,明顯好轉23 例,好轉9例,症狀反複 3 例,放棄治療 3 例,其中1例出院後死亡。

3 討論

巨細胞病毒感染是一種由人巨細胞病毒(human cytomegal ovirus,HCMV)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也是雙鏈線狀DNA病毒,具有潛伏-活化的特征,當宿主免疫力低下時,潛伏的CMV就被激活,容易發生病變[14-16]。CMV廣泛存在於尿液、唾液、陰道分泌物、精液以及母乳,新生兒的排泄物中也存在CMV。在我國普遍存在CMV感染,其先天性感染率高達3.7%。研究表明[17],北京地區早孕婦女檢測CMV-IgG陽性占90.75%,這提示著該地區孕女感染CMV幾率較高。由於CMV感染的育齡婦女體內存在循環抗體,能部分保護孕期母嬰垂直傳播,也能夠降低宮內胎兒CMV受感染的幾率,最終減輕對胎兒損傷[18-20]。本研究新生兒尿CMV-DNA 陽性率為52.63%,這可能與新生兒母親乳汁CMV-DNA活性有關。新生兒圍生期感染巨細胞病毒主要通過分娩時的產道感染或經宮頸逆行感染及產後喂乳感染等,出生時多無感染症狀,2~4個月後發病,多為亞臨床型,以呼吸道和消化道係統症狀為主,如刺激樣咳嗽(呈百日咳樣)、氣促、發紺、間質性肺炎表現,黃疸、肝脾腫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本病的病死高達30%,肺炎合並呼吸衰竭為主要的直接死因[21]。

CMV-IgG和IgM在血清中持續的時間較長,檢測方法方便、穩定性好[22]。對於特異性抗體IgM陽性的孕婦,IgG親和力指數試驗可以分為原發性與非原發性CMV感染這兩種類型。新生兒從胎盤或母乳從母體獲得HCMV-IgG,此時的新生兒多為潛伏階段;由於新生兒的免疫係統發育還不成熟[7],可從母體乳汁獲得特異性IgG,其陽性率較高。對於少部分孕婦,IgM在CMV原發感染急性期結束後存在的時間較長,CMV潛伏感染再激活情況下,也能檢測到IgM。檢測結果普遍為假陽性。因此,IgM不能完全作為原發感染的診斷依據。本研究發現新生兒及其母親的CMV-IgG和IgM的陽性率分別為78%和92%、6%和2%,這說明CMV-IgM 陽性提示CMV活動性或者原發感染,其陽性濃度隨著年齡的增加,將會有降低趨勢,而HCMV-IgG則會有升高趨勢[23]。目前治療CMV感染的藥物不多,可用於兒童的藥物隻有更昔洛韋和膦甲酸鈉。更昔洛韋是抗CMV的首選藥物,具有抗病毒活性,能競爭性抑製受感染的細胞CMV-DNA聚合酶,最終抑製病毒增殖。研究表明,更昔洛韋能有效治療CMV感染,且能防治聽力損傷。而膦甲酸鈉則用於治療不能耐受更昔洛韋以及更昔洛韋治療無效的CMV 感染患者。對於病情嚴重CMV感染的患者,可以采用聯合治療。對於器官移植,一般注射幹擾素[24,25]。

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的危險因素多樣,如孕婦的經濟水平、文化程度、職業、懷孕次數以及新生兒本身的免疫係統,因此,加強對孕婦產前的產檢是預防新生兒CMV感染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王帥. 新生兒人巨細胞病毒感染的實驗室診斷研究進展[J]. 中國當代醫藥, 2012,19(29):17-18.

[2]李莉,米榮,李鐵耕,等. 北京地區新生兒先天巨細胞病毒感染狀況研究[J]. 中國新生兒科雜誌,2012,27(1):5-9.

[3]琚端,張穎. 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產前診斷及預防研究進展[J]. 國際生殖健康/計劃生育雜誌,2012,31(1):63-71.

[4]尹延娥,嚴超英,孫智勇. 40例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85-186.

[5]賴源,朱純華,覃亞斌,等. 人巨細胞病毒感染母嬰傳播與母乳喂養[J]. 實用預防醫學,2012,19(9):1406-1408.